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19日讯 初冬时节,越冬海鸥又如期抵达了青岛,成千上万只海鸥盘旋在海边,引来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给海鸥喂食、拍照。尤其是在栈桥景区周边,翩翩起舞的海鸥与人们亲密接触“交流”,人鸥和谐共处的场景成为这个城市一道独特的景观。而回溯到26年前,这样的场景是绝对看不到的,那时青岛的海边还没有这么多海鸥,海鸥也不敢与人亲近,而这一切都缘起于一场持久而充满温情的“挽留海鸥行动”。当年参与这场行动的青岛野生动植物保护站高级工程师王希明如今回忆起来,不无感慨地说“一把爆大米花招来漫天海鸥”。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王希明讲述那些关于青岛与海鸥的故事。
1994年,经过普查后青岛记录在册的鸟类有378种,然而既然有这么多种鸟,为啥人们平时很少见到呢?特别是到了冬天更是见不到,像栈桥等沿海一带光秃秃的,毫无生气。面对“无鸟之城”的困惑,如何能把鸟类招到人们身边来,并成为一道城市景观,也是青岛林业部门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在学习借鉴昆明和日本的引鸟成功案例后,海鸥作为一种来青岛越冬的常见海鸟进入人们的视野。1994年12月1日,青岛市鸟类环志站(青岛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前身)和青岛晚报联手率先在全国沿海城市发起了“挽留海鸥”行动。
“挽留海鸥得用食物逗引吧,喂什么食物,如何投食,这些当初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王希明说,海鸥主要捕食海里的鱼虾等海产品,如果投食这类食物成本太高,因此当时就将目光放在其他替代品上。通过探讨达成一个基本认知,这种食物得能漂浮在海面上,方便海鸥捕获,当初在李村常见的民间小食品爆大米花成功入选,而投食地址就选在栈桥。
王希明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栈桥附近飞翔的海鸥稀稀拉拉的,数量很少,而且似乎都很怕人,并不愿与人亲近。而投喂之初也是困难重重,海鸥不识大米花这种食物,吃的不多,长时间浸泡,大米花就化了,同时大海退潮时露出礁石,人依旧无法与海鸥靠近。在投食了一个月后,无功而返。“当时社会上各种质疑声不断,认为挽留海鸥行动不会成功。”然而大家都没有放弃,王希明通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栈桥东北侧海边有个排污口,海鸥经常聚集在这里啄食吃,于是他们就把大米花撒在这里,没想到慢慢有海鸥捕食吃了,发现这个东西可以吃,估计心想“嗯,味道还不赖”,于是这一信息很快在海鸥间传播开来,海鸥渐渐被食物吸引到海边。“可以说,青岛的海鸥就是被大米花招来滴。”而挽留海鸥行动获得成功并有了后来的故事。
“我是亲眼见证也参与了青岛海鸥保护的历程,从数量稀少到如今数量庞大,从只是迁徙路过,到如今很多海鸥‘定居’青岛。”说起这段历程,王希明颇为感慨,26年来,不乏民间公益组织和爱鸟者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保护海鸥的意识,并身体力行,保护海鸥,挽留海鸥,已经成为青岛市民的自觉行动。1994年前后,青岛的海鸥无论品种还是数量都很少,青岛湾只有红嘴鸥和银鸥两种海鸥,仅有2000只左右。到2007年时,岛城海鸥种群发展到9个,数量约5万只。如今青岛的海鸥种群已经将近20种,数量超过了10万只,可以说来青岛过冬的海鸥是越来越多了,每年都在增加。
早期,青岛的海鸥仅仅出现在栈桥、五四广场等前海一线。如今,除了前海一线的栈桥、五四广场、小麦岛、沙子口等区域,西海岸唐岛湾、顾家岛,李村河胶州湾入海口,胶州湾湿地、胶州湾西岸等,都有大量海鸥栖息,海鸥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鸥栖息环境的改善,尤其是胶州湾环境的明显提升。如今,海鸥在青岛已经形成了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每年来青岛过冬的海鸥越来越多,“定居”的也不少,这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人与海鸥共舞的场景早就成了海边一道独特景观,也成了城市精神文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文 刘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