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2月5日讯 平台是资源汇合、要素集聚的共同体,是科技创新发展最肥沃的土壤。当前,青岛正重整行囊再出发,发力打造创业城市,科技创新发展加速起势,被放到了引领城市发展更加关键的位置。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国家深海基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创新特区等为代表的青岛科技创新平台多次被“点名”。围绕如何做优做强青岛科技创新重大平台,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出席省两会的住青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展开了热议。
构建要素完备的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而应该是成果、技术、人才、产业等多种创新要素的共同体,是一个完备的创新生态。这样的逻辑成为与会代表共同的心声。
正如省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养殖与设备渔业研究室副主任马爱军研究员所说,在海洋生物制品发展领域,青岛有很多科研团队在攻关,每个团队都或多或少拥有可进行产业转化的科研成果。但受困于研究人员考评机制、研究与企业之间脱节等问题,这些成果难以转化为产品。
在马爱军眼里,科技创新平台应该为解决上述难题发挥最大作用。“要以政府为‘中间人’,建立起集科研团队、前沿成果、产业需求等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推动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转化,从而推进产业发展。”
而对于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支持青岛探索打造院士创新特区”,省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魏志强则连连称赞:“这是山东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举措。”
魏志强表示,青岛在吸引院士来青、推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青岛国际院士港就是一张重要的“名片”;现在,山东支持青岛探索打造院士创新特区,更是青岛进一步“擦亮名片”的新机遇。
为此,魏志强建议,特区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要素聚点,也应该是产业创新的服务高地,要把特区打造成拥有大科学装置和设施、大产业服务能力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院士的智力成果做产业支撑。“这样,青岛可以更好地吸收院士的创新理念、承接院士的技术创新,让院士的前沿成果转化成为落地产业。”
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刘永红也建议,青岛的科技创新平台应该是产学研协同的平台,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人员创业,才能多角度发力,让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马爱军欣喜地说,当前,我市以各类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共同体以及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科创平台已经进入新的繁荣期,为各类科研工作、成果转化及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青岛加速做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了稳固的“基石”。
对此,马爱军表示,青岛应该抢抓平台建设繁荣期的重大机遇,进一步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引领,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代表的住青科研院所应该进一步发力,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任。”她补充道。
在省政协委员、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山东能源研究院)单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徐健眼里,青岛抢抓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机遇不能不提新能源领域。他说,以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聚焦新能源、低碳经济乃至大健康的科技创新平台已经落地青岛,给相关领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徐健充满信心地说,在这个关键发展节点上,青岛更应该利用这些新平台,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立足青岛、辐射山东、面向全国,及早启动建设能源大数据、微生物组探测等一批青岛原创的科技基础设施。同时,徐健建议,我市在科技创新平台上设立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绿色通道,从研发样机开始就与大科学装置、计划、工程等进行对接,在器械审批与申报、寻找代工企业等创新链上的各个环节,寻求孵化器、投资机构等提供切实扶持,使具有我省特色的大科学设施和大科学装置有“山东心”“山东魂”,而不只是“山东壳”。
突出特色优势支持“头部创新”
做强做优青岛科技创新平台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青岛必须找准自己的优势,突出城市的特色。在与会代表、委员眼中,海洋领域就是青岛科技创新平台必须亮出的“王牌”。
魏志强表示,做优做强科技创新重大平台,青岛有需求、有基础,也有优势,应该多角度发力,力求突破。
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青岛有强大的海洋创新能力:青岛拥有涉海科研机构约占全国五分之一,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在魏志强看来,这样的优势和基础是青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必须抓住的优势。“青岛应该在立足已有优势的前提下,利用胶东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协同胶东五市的资源‘为我所用’,在海洋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海洋科技纵深发展,并‘反哺’胶东城市群及其他省内城市发展。”他说,“青岛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一带一路’及黄河流域等区域,发挥陆海统筹的带动作用,推动我省在海洋领域实现更大发展价值。”
刘永红最为关注的是高端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他说,海洋工程装备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国家海洋安全等的重要保障,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我国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许多关键核心零部件及配套设备都依赖于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青岛作为工业发达的海滨城市,已具有较大规模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应进一步强化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攻克制约我国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助推青岛相关产业走在国家乃至世界的前列。”刘永红说。
为此,他建议青岛结合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设立专业化的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促进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马爱军则关注我市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她说,青岛应该加大对具有地域特色的海洋生物产业投入支持力度,将我市的海洋生物制品产业从以传统行业为主,逐渐升级到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局面,这离不开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平台的构建。
马爱军进一步细化补充道,每个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都不仅要有“面”,更要有关键的“点”,不能搞“撒芝麻盐”支持,要有的放矢地“瞄准”领域内亟待攻关的重点方向和头部成果,促进领域头部创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