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西海岸新区两处海洋牧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2021-02-07 20:45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2020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其中,青岛西海岸新区两处海洋牧场名列其中。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沿线海域海洋牧场群,新增灵山湾海域大栏石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斋堂岛海域鑫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传统渔业亟须转型升级的今天,新区换一种方式耕海牧鱼,打造“生态银行”与“蓝色粮仓”,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引来了八方游客,盘活了万顷碧波。

大鱼吃小鱼,耕耘蓝色生态沃土

在石雀滩海洋牧场展示厅,透过海底监控传输的实时画面,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海底生态变化。成群游过的小虾、缓慢移动的海星、游动的“牙片”鱼、大黄鱼等一一从眼前掠过,仿佛身临其境,置身海底。石雀滩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于2015年获批,是西海岸新区最早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曾经,这里的海底是一片荒漠。我们先将人工渔礁投入海底,海藻附着在上面,就会吸引来小鱼小虾,小鱼小虾又吸引来大鱼,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海底生态系统。”石雀滩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负责人薛清海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一原生态理论,阐述了海洋牧场对海底生态恢复的原理。

截至目前,新区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12处,形成了竹岔岛——灵山岛——斋堂岛沿线海域海洋牧场群,海洋牧场用海面积达10万余亩,投放各类人工鱼礁90万空方。

“海洋牧场可潜移默化改变海域生态,有利于延缓甚至改善海洋荒漠化。”灵山湾海域大栏石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负责人陈磊将海洋牧场比作海底的“生态银行”,“修复海洋生态,让银行的‘存款’越来越多,就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重丰收’。”

小鱼生大渔,传统渔业转型升级

在西海岸新区薛家岛海域,一排排网箱密布在海面上,网箱内养殖着鲈鱼、黑头、大黄花等优质鱼种。这里就是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所在地。

指着海面上一眼望不到头的网箱,鲁海丰集团渔业主管范蓬波颇为感慨,曾经当过20多年渔民的他可谓“靠海吃海”的行家里手。早年出海一艘船打不了多少鱼,如今靠着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他一个人就能养殖56万斤鱼。

“海面上有280个网箱,只有20名工作人员,承担着约1120万斤成品鱼的全年养殖工作。”范蓬波说。依托鲁海丰深水抗风浪网箱规模化养殖,养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从控制室里可以看到,养殖网箱中不同鱼类分层而居,充分利用了各自适宜的水深,还能节省饵料。

不仅如此,海洋牧场还为涉海旅游产业增添了新动能,“鱼的身价”大大提升。“从海里捕一条鱼,可能价值50元。乘船到海洋牧场钓鱼,各种费用加起来,钓一条鱼附加值能达到几百元。”新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海洋牧场的带动下,海边配套的高端酒店、民俗展示及潜水、观光等多样活动类型,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钓友。鲁海丰年接待钓客近1.5万人次,年接待观光餐饮游客2万余人次,年产值近5亿元。

目前,全区已建成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处,山东省休闲海钓钓场6处,标准休闲海钓船30艘。海洋牧场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观,更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渔带小渔,渔民端起“金饭碗”

出海多年的老渔民们曾经以为海洋牧场抢了他们的“饭碗”。然而海洋牧场建成后,却为他们送来了“金饭碗”。

54岁的刘家岛村老渔民刘光华如今是垂钓船船长,每周都会有垂钓爱好者前来,由他驾船出海或到海洋牧场体验垂钓乐趣。在鲁海丰集团,像这样实现“再就业”的老渔民有100多名,还有不少人凭借多年的航海捕捞经验,跻身管理层。在海洋牧场带动下,周边渔家宴、民宿还间接创造了500多个岗位。

受益的不仅是渔民,还有海产养殖户。

“海洋牧场网箱建成后,除从南方收购部分半成品鱼苗,公司还与周边养殖户签订中鱼苗供应合同,养殖户按公司要求及标准养殖,养殖到一定规格后,公司负责收购,并投入海洋网箱中继续养殖。”一家海洋牧场负责人表示,这种“接力养殖”模式缩短了养殖户养殖周期,减少了成本损耗,规避了市场风险,实现了海洋牧场和养殖户双赢。

“海洋牧场日益成熟的‘耕海牧渔’生产方式,赋予了渔业更科学的养殖方式和更广袤的发展空间,通过‘大渔带小渔’模式,本地实力较强的海洋牧场企业引领组建渔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合作共赢。”区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讯员李涛吴学松)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