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隐居"老城的相机"医生":修过上万台相机 最贵的能换一辆车

2021-03-19 05:00 作者:于泓 孙志文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原创】

(文字/于泓  视频、图片/孙志文)

就像玩古玩的一定知道潘家园,在青岛摄影圈混的时间长了,你准听过“海鸥数码”这个名字。

坐落于老城区的天津路,应该是不少摄影发烧友梦开始的地方。摄影器材店、照相馆、相机维修店……这里曾经是青岛的摄影一条街,从胶片到数码,从单反到微单,天津路见证着摄影器材和技术的更迭。

郑国文的相机维修店“海鸥数码”就在天津路上,他的店算是青岛硕果仅存的几家相机维修店面。今年40岁的郑国文,虽然年纪不大,但已有着22年的相机维修经验,过手上万台相机,从几百块的卡片机,到十几万的哈苏,他都修过。在这个拍照已经是手机标配功能的时代,像郑师傅这样的“相机医生”,这份22年的手艺,绝对是青岛摄影圈里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他这个人吧,除了修相机,别的什么都不会。”

不同于CBD的忙碌,早晨9点,老城里的店铺刚“睁眼”,郑国文准时来到自己的铺面,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

现在还有这么多人玩相机?能有那么多活儿来干么?老郑说,干他这行基本上全年无休,一壶茶、一包烟、一修就是一整天,每天只要打开微信,准有十几条咨询信息,和一堆慕名而来的好友申请。

“他这个人吧,除了修相机,别的什么都不会。”老郑的妻子林阿妹是这么吐槽自己老公的。老郑家里3个孩子,全靠妻子带,从衣食住行到学习辅导,全是妻子操持,老郑所有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修相机上了。

“别看他是干这个的,平时一家人想拍个照,肯定是指望不上他的。”虽然嘴上埋怨着丈夫太忙,但从林阿妹的话里,能听出她的关心。仅仅以妻子的角度来看,修相机真不是个简单的活儿,零件小、工序繁琐,一天到晚都是埋着头,家庭的责任压在丈夫肩上,做妻子的怎么可能不知道。

从机械到数码 没有他修不了的相机

虽说辛苦,但又有哪种工作不辛苦,老郑说,他自己挺喜欢修相机这门手艺的,也正是因为这门手艺,让他这个农村走出来的穷小子,在大城市里扎下了根。

老郑修相机的手艺是跟着堂哥学的,初中毕业后,家里和自身的条件没能让他再进一步去读高中、考大学,不想混日子的老郑,跟着早他几年外出打工的堂哥学起了修相机的手艺。老郑在采访中常念叨说,像他这样家庭出来的人,有门安身立命的手艺,就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常言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用老郑自己的话说,他坐得住,是干这行的材料。过去的相机都是机械的,一个零件挨着另一个零件,一个齿轮咬着另一个齿轮,为了排查一个故障,有时必须反复拆卸相机,一拆一卸,往往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心里长草的人,肯定干不好这行。

靠着天生沉稳的性子和专注,老郑很快在摄影圈里打响了自己的名头,找他维修的订单从早排到晚,对于很多摄影发烧友来说,老郑成了他们追梦的保障。

记者:“万一以后玩相机的越来越少呢?或者,就像曾经的诺基亚与现在的苹果,相机变成了完全另一种形态的东西?”

老郑说,这些担心他还真没考虑过,这些事儿也不是他能决定的,把手上的活儿干好,他的生活仅此而已。其实,老郑也算经历过相机从机械到数码之间的变革,现在回过头看看,转型的痛苦似乎也不是天崩地裂,为了适应数码时代,老郑翻了不少数码相机的说明书,也拆了不少相机做研究,不懂英语的他,唯独对摄影原件的英文发音和字母信手拈来,手艺人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的矫情,多学、多做,仅此而已。

“等我退休了,我想去看看你们镜头里的那个世界”

22年如一日的坚持,加上自己好手艺赚来的口碑,让老郑成为青岛相机维修圈里的一号人物,这期间也结识了不少朋友。

“这不那谁,前几天还在微信里问我,栈桥海鸥多不多,他要去拍照。”老郑说的“那谁”,是一位法国人,名叫Philip,俩人通过修相机认识的。当时Philip手里的一台老相机坏了,换了好几个地方都没修好,最终经人介绍找到了老郑。郑师傅妙手回春,让老相机重获新生,老郑也多了个法国朋友。

修了这么多年相机,这种故事老郑遇到的太多了,从顾客到朋友,老郑也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份工作,在养家糊口之外,还存在另一种意义。

“等退休了,我也想去拍拍看看。”老郑说,以前常看到朋友相机里的那些照片,那是他从没有涉足过的世界,等有一天孩子们都大了,自己也要背上相机,离开这个操作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