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答卷:百年风云激荡 青岛阔步前行

2021-06-10 06:46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开栏的话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回首来路是为鉴照未来,从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用百年未变的红色初心和坚定信仰追逐崇高的远大理想,不断书写新的奇迹。

从6月10日起,青岛日报与市统计局联合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青岛经济和社会发展答卷”系列报道。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为百年来青岛劈波斩浪、砥砺奋进的姿态“画像”,描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青岛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的历史性跨越,为青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伟大中国梦的青岛篇章,注入奋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从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殖民地”,成长为活力充沛、时尚美丽的“大都市”。如今生产总值已达万亿级的青岛,站上了绘就更美画卷的新起点——

百年风云激荡青岛阔步前行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100年前的青岛,从海岸路18号出发,用信仰的火炬划破历史的长空,点亮革命的曙光。从此,红色基因深深注入城市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用热血与青春守护初心、追逐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00年的青岛,从点燃一抹星星之火,到千帆竞发绘就红色江山;从贫穷落后、饱受欺凌的“殖民地”,成长为活力充沛、时尚美丽的“大都市”——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风雨100年,英勇的青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100年,在时空中并行交错,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复兴崛起的时代长卷。

新中国成立前——

社会动荡经济萧条

青岛是观察百年党史的一枚特殊坐标。

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而引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中国人民由此彻底觉醒。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3年8月中共青岛地方党组织成立,这座城市走上追求真理的浴血奋斗历程。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铁路、港口、公路运输都有较快发展。20世纪30年代,青岛有沿海运输船行32家,船舶52艘;汽车行30多家,客货营运汽车150多辆;铁路客货发送量约400万人次、300万吨。然而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对交通运输实现全面控制,垄断公路客货运输。新中国成立前夕,交通运输业近于瘫痪。

20世纪20至30年代,青岛现代工业兴起。其中纺织工业最为发达,纺织产业工人占当时全市工人总数的30%以上。除纺织工业外,啤酒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建筑材料业等也较具实力,使青岛的现代工业在当时的中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总体而言,体系不全,基础薄弱。30年代至40年代末,由于战乱频繁,统治腐败,社会动荡,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20世纪30年代初,青岛集中了一批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一时成为中国的科学、文化名城。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和科研机构的恢复,青岛的科学技术重新发展。但由于内战的爆发,科学研究工作又受到严重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长期受帝国主义、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至解放前,青岛人口的发展一直处于盲目增长自然状态,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人口素质差。1922年青岛市仅有人口28.9万人,1949年底人口达到405.7万人,其中市区为58.3万人;出生率为28.66‰,死亡率为15.03‰,自然增长率为13.63‰,平均寿命仅有40岁左右。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青即战役,激烈战斗为时1个月,我军789人在战斗中光荣牺牲,6月2日青岛终于解放,回到人民的怀抱,从此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

经济跃升迈进小康

在建党百年之际,回看青岛的发展历程,恰似换了人间:

中国共产党用28年时间,让青岛回到人民的怀抱;又用了72年时间,把一个满目疮痍的青岛,建设成为一座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数据无声,却最有力——

经济总量不断飞跃。1949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仅为2.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71元,相当于国际上最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水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8.43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1999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迈上5000亿元台阶,达到5350.69亿元;2017年昂首挺进“万亿俱乐部”,达到10136.96亿元;2020年达到12400.56亿元,比1949年增长774.7倍(按不变价计算),省内排名首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8位。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4282元,比1949年增长320.9倍,按照2020年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青岛已达到“高收入”水平。

财政实力日益增强。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有1527万元,1978年增加到13.1亿元。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0.7亿元。近十几年,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1年突破500亿元,2015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1253.8亿元,省内排名首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8位。财政实力增强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全面小康成就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青岛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特别是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推动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全市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9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741.3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按不变价计算)。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905元、23656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387倍和562倍,均比2010年增长1.2倍,分别提前两年和三年实现翻番目标。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市6万多贫困人口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摘帽。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市城镇化率达到76.34%,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89个和12.98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2019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4岁,分别高于全国4.1岁、全省2.46岁,比1949年提高了约41.4岁。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100%。

——民生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经济结构——

从失衡到协调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岛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1949年,青岛三次产业结构为41.6:38.3:20.1,农业比重大、产能落后,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结构逐步走向协调合理,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21.4:52.5:26.1。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第三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2011年青岛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过半。“十三五”时期,青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更为显著。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4:35.2:6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31.8%和65.7%。

农业生产基础稳固。党的十九大以来,青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07.1亿元,比1949年增长503倍;粮食产量为304.6万吨,比1949年增长3.2倍;花生36万吨,比1949年增长4.1倍;蔬菜655.9万吨,比1949年增长17.4倍;水果116.5万吨,比1949年增长115.5倍。

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后,青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青岛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一路砥砺前行的典型缩影。“十三五”时期,青岛工业聚焦工业互联网、5G、云计算等,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268.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9.7倍。2020年全市发电量172.4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143倍。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在青岛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7613.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1.4%,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41.3个和3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7%。“十三五”以来,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服务业发展能级逐步提升。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90.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1.1%。

基础设施——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岛基础设施建设变化翻天覆地。

城市品质大幅提升。新中国成立后,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近年来,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2019年成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由1949年的133公顷拓展到2020年的41829公顷,公园个数由1949年的3个增至2020年的21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49年的0.7平方米增至2020年的19平方米。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交通网络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陆地到天空,形成水、陆、空全方位覆盖的立体网。2020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6374公里,比1949年增长25.2倍;道路面积10510万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50倍。2020年全市客运量3150万人次,货运量36516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8倍、63倍。2007年青岛首次开通动车组,标志着青岛铁路正式驶入动车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青岛地铁已开通6条线路,总运营里程达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港口建设提速升级,截至202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60459万吨,比1949年增长827.2倍,航线数量和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2020年,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60%,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18处城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8%。

开放发展——

重塑城市气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重塑了青岛城市气质。

1984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2016年被列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在青岛成功举办;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此圆满召开;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一系列国之重任在肩,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青岛正更加自信从容地向世界敞开怀抱。

对外贸易不断扩容提质。1988年起,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实行计划单列,自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40多年来,青岛市对外贸易规模从小到大,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实现了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型。1988年青岛市进出口总值仅为2.8亿美元,2020年达到6407亿元人民币(折合923.4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328.8倍。

外商投资大幅增加。1981年青岛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4年批准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198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4万美元,2020年按商务部FDI统计口径,全市实际使用外资405.9亿元人民币(折合58.5亿美元)。

发展动力——

创新驱动活力释放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青岛的创新动力日益澎湃。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青岛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人才、资本、技术、平台、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努力建设成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新经济”加快培育。全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推动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2020年,全市新经济增加值达到4041.13亿元,占GDP比重为32.6%,占比接近全市经济的三分之一,居全省首位。

科技要素投入持续增加。2019年,全社会研发人员达8.7万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研发人员为3.3万人,是1988年(首次建立工业科技统计制度)的3.1倍。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2019年,全市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294.6亿元,是2000年的22.2倍。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16%提高到2.51%,提升了1.35个百分点。

科技研发产出成果丰硕。2020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2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286.6亿元,同比增长68.0%;全年有效发明专利38549件,同比增长20.7%;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755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396家。

革故鼎新、改天换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青岛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不懈奋斗,青岛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日新月异。

向历史的回眸,为更好地出发。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汲取建党百年辉煌历史中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我们将以奋斗不止的精神和行动,书写出中华民族更加光辉灿烂的青岛诗篇,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刘芹 陈菁)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