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李丽涛、陈洁 视频/荆潇坤)
10月17日,星期天。阴历九月十二。
王程祥、徐洋、董明磊、杨女士、苏老师、红枫,6位青岛人像朋友之间约个饭一样,作出了一个简单决定,然后他们在聊天中发现,这个日子,谐音“要你一起”“就要爱”,还是蛮有意义的。
这个“简单”的决定,是签约捐献遗体。这个决定的形成,缘起于群聊中的一次“接龙”。
老乡群变“团捐”群,不是一时兴起……
这场“团捐”是这样开始的。
今年10月份,在领取到自己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后,同明书坊创始人、青岛社会工作者王程祥发了个朋友圈。在捐献意愿列表上,他在“人体器官”、“人体组织”、“遗体”等选项上打了对勾,同意上述所捐用于临床医疗、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
没曾想,这件事引起了不少朋友的兴趣。“手续复杂吗?”、“需要家属签字吗?”……一番咨询后,在一个名为“桃花岛”的老乡朋友群里,一场爱心接龙开始了……
分分钟的事儿,群里4人报名捐献。随后,董明磊回家跟妻子苏老师商量,妻子也想参加;另一边在单位请假时,偶然得知这个消息的一位同事也加入进来。“6人团捐”的计划就这样形成了。
为什么捐?因为感恩太多爱
“人体器官捐献,在网上签约的操作流程很简单,但我觉得这事要有一点仪式感,”王程祥说,“所以我们举办了这场现场‘团捐’签约仪式,朋友们边饮茶,边做一次‘用心说’恳谈会,留下生命中的一页纪念。”
遗体捐献,在过去多少有点“禁忌话题”的意思。然而时代在变化,这次提出捐献遗体和器官的6位,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家庭中还处于顶天立地的地位——
徐洋,高密人。在青岛生活多年,对这个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在青岛,有一群朋友为他过生日的事。几乎不过生日的他,没想到朋友会以聚会的名义给他准备惊喜,如今回忆起来,他依然特别感动。“很多美好的记忆都在青岛这座城市,将来我走了,将自己捐了,也是为这个城市做贡献去了。这是一件极普通的事,我作为一个普通人,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一点小贡献,不值一提。”
捷能汽轮机集团的董明磊,大家习惯叫他老董,潍坊昌邑人。在青岛生活快二十年了。他说:“毕业就来了青岛,在这儿,我遇到的都是好人!刚毕业那会钱不多,吃饭舍不得吃贵的,同一个办公室的青岛大姐经常给我们带午饭,家里有好吃的从不吝啬分享给我们,那时候就觉得,青岛人真热情!这是一座温暖的城市,我也想用自己方式把这份爱回馈给这里。”巧的是,董明磊所说的那位曾帮助过他的青岛大姐,在得知他的心愿后,也参与了这场捐献。
夫妻签下遗体捐献书:这是我们做过最浪漫的事
“这次,我们夫妻一起做了这件‘浪漫’的事。”在得知董明磊计划捐献遗体后,妻子苏老师也坚定地认为要一起。夫妇俩一起参加了捐献遗体签约仪式。他们相约白头偕老,也约定走在后面的那一位,将会负责完成对方的遗愿。签下协议的当天,董明磊夫妇正在上小学的儿子由于没人照看,只能一起带来仪式现场。看到爸爸妈妈在登记表上郑重签上自己和对方的姓名,这种对生命的承诺和重托,不禁让小朋友也若有所思。
对于这次“团捐”的发起人王程祥来说,从“岛城异乡人”到“青岛新市民”,他一直被青岛这座城市所温暖。12岁时一场意外夺去了他的左手和部分手臂,重创了他的左腿,划花了他的右脸,右侧下巴处至今仍残留着玻璃碎片。21岁时独闯青岛,在这片土地,留下了太多让他难忘的事。
“南京路上的那家肯德基,每次路过我都会多看几眼。”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吃肯德基的地方,没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位好心人,请当年那个一穷二白的小伙子吃了顿“洋快餐”,却能让他记一辈子。这样的点滴温暖,王程祥的脑海里储存了很多。
“生活坎坷,但因为来到青岛这座温暖的城市,我感受到太多爱。如果百年之后,我还能为这个社会做点事,那只能是我的遗体。”王程祥说。
一位捐献者,可以救7个人
“我因他们感动,也向他们致敬。”得知一行6人要“团捐”,青岛市市北区红十字会在周末主动提供了上门服务,市北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万泽娟为每位捐献者颁发了证书,送上了鲜花。
在我国,每年有150多万人在等待器官捐献,但只有一万名患者能有机会接受器官移植手术。在合适条件下,一个捐献者的遗体甚至可以救活7个被捐献者,就像是一颗种子,又到新的生命里发芽。
万泽娟说,自己在红十字会工作的日子里常与感动相伴,但却是第一次遇到6位捐献者一起相约捐献遗体的情况,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敬佩,致敬伟大的善意!
据市北区红十字会介绍,目前捐献登记方式有三种,一是到当地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机构,填写并递交《遗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二是登录青岛市大爱无疆奉献者信息化平台办理登记;三是登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www.codac.org.cn)或微信公众号(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线上登记,登记完成后,会获得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实体或电子登记卡。
90后的“率真留言”
采访结束后,记者也询问了周围的朋友,能否接受遗体捐献这件事,她们中,有人是这样回答的。
点点,25岁。2019年,她也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那一刻,她也写下了自己的遗嘱:“我爱的和爱我的所有人,我先离开这个星球了,先去另一边帮你们看一下环境怎么样,房价贵不贵。遗产的话,如果父母健在,全数留给父母。我的孩子只会拥有一套家乡的小房子,其他全部捐给社会。”
娇娇,26岁。她给世界的“留言”是——
“如果某一天,我离开了这里。希望葬礼那天,我能穿我爱的汉服,给我化妆美一点,遗照选我最好看的自拍。医学专业书都给需要的学弟学妹,我的遗体捐献母校基础医学院。爸爸妈妈,别难过,尽量忘了我。记得体检,记得买保险。不要哭哦,我只是要开启下一个‘猫生’啦!以后没事多去动物园看看熊猫,说不定哪一只就是我。不然我白许了那么多生日愿望。”
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当你谈论死亡,你是在体味生命。当你直面死亡,你是在领悟活着。
生命因短暂而弥足珍贵,然而从那天起,生命战胜了短暂,以另外一种方式顺延,我们在人间获得的温暖,要传递下去,像一把火炬熊熊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