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绿色供热!滨海能源岛等“煤改气”项目投运 青岛能源结构加快转型

2021-12-08 06:42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分享到:

滨海能源岛、徐家东山热源替代一期项目投运——

“煤改气”,青岛能源结构加快转型

绿色是一座城市最生动的底色。“双碳”目标下,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试点,一场关于能源结构转型的“硬仗”已经在青岛打响。这其中,绿色供热首当其冲。

今年,青岛提出加快推进“煤改气”清洁能源供热项目,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分批次完成40余处燃煤热源的改造任务,关停燃煤锅炉150余台,新建燃气锅炉上百台。与此同时,所有新、改、扩建锅炉,必须为非燃煤锅炉。

作为“煤改气”先行先试的滨海能源岛项目和徐家东山热源替代一期项目,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和引擎。

徐家东山热源替代一期项目现场。

一墙之隔,两种供热方式“两重天”

“正式点火!”12月2日,在市北区滨海能源岛项目,一台116兆瓦天然气锅炉正式启用,在接下来的供热季里,它将利用实现碳减排的清洁能源,将温暖输送至千家万户。而与此同时,相距十几公里远的徐家东山热源替代一期项目,2台70兆瓦天然气锅炉也同步启用。

在徐家东山热源替代一期项目现场,燃煤和燃气锅炉两种供热方式同时运行。仅仅一墙之隔,却有着“两重天”的观感和体验。在燃煤锅炉车间,可以清晰闻到煤炭燃烧产生的气味。尽管每天都要做清洁,但地上还是有一层薄薄的粉尘。而在燃气锅炉车间,却丝毫感受不到煤炭燃烧产生的刺鼻气味,脚下也没有煤粉浮尘,整个车间干净整洁。

据青岛能源热电集团第二热力有限公司徐家东山分公司经理曲正大介绍,徐家东山供热站位于南部区域供热管网中心,共有4台58兆瓦燃煤锅炉和2台29兆瓦燃煤锅炉,供热容量290兆瓦。热源替代一期项目拆除2台29兆瓦燃煤锅炉,并充分利用原锅炉位置建成2台70兆瓦燃气锅炉,供热容量140兆瓦。“据测算,两台燃气锅炉投用后,最大供热面积可达400万平方米。与此前的燃煤锅炉相比,两台燃气锅炉启动后,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量0.6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65万吨,此外每年可减少燃煤消耗量约4万吨,减少灰渣排放量约1.5万吨,减少运输车辆2600余车次。”

滨海能源岛项目计划建设3台116兆瓦燃气热水锅炉及余热回收系统,总供热能力432兆瓦。目前,项目一期1台116兆瓦燃气热水锅炉及余热回收系统已成功投运,另外2台116兆瓦燃气热水锅炉及余热回收系统也将陆续建设、投运。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区域内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15万吨,减少颗粒物排放量1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6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12.65吨。

正是这两个项目的投运,标志着我市清洁取暖“煤改气”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全市能源结构转型迈出重要一步。

市内供热一张网,“煤改气”底“气”更足

除了将燃煤锅炉“大刀阔斧”地改造成燃气锅炉,“煤改气”的相关配套工程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市内三区配套供热燃气管网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据悉,“煤改气”市内三区配套供热燃气管网工程共计20公里。“项目的投入使用,对于构建、完善市内热源动脉,提高气源保障能力,实现市内供热一张网及燃气热源专线供气,具有重要意义。”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煤改气”后,如何保障气源稳定,进而保障供热稳定,直接关系着市民的生产生活。

今年正式投产的中石化青岛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二期扩建工程,增加了青岛的底“气”。接收站LNG年接转能力将达700万吨,可满足1500万户家庭一年的天然气使用量。

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青岛能源集团与中国石化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董家口LNG码头三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青岛将由“西气东输”管输天然气的末端变为液化天然气(LNG)气源的首端,进而可以满足全市未来中长期的天然气用气需求。

记者手记

下好“煤改气”这盘“棋”

“双碳”目标下,青岛提出实施“煤改气”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将分批次完成40余处燃煤热源改造,关停燃煤锅炉150余台,新建燃气锅炉上百台。

来自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将“推进绿色供热900万平方米”列入市办实事,分别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供热能力400万平方米。截至10月底,完成新增城市供热配套面积582万平方米,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供热能力704万平方米,均超额完成既定任务目标。

绿色是一座城市最生动的底色,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清洁取暖“煤改气”工作是调整能源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清洁取暖“煤改气”项目落实落地,对于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要统筹各方资源下好“煤改气”这盘“棋”,让青岛绿色发展的动力更强劲。(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系列评论④

和谐共生 美美与共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城市之美,也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今年以来,青岛重点进行公园体系建设,通过升级“绿肺”,扎实做好“美”的文章,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

升级“绿肺”,优化城市品质,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年康有为夸赞青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山绿树,碧海蓝天”,可见山体绿地一直是青岛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不少山头公园存在设施荒废、私搭乱建、圈地占地等问题。今年6月,青岛启动山头公园整治工作,明确到2022年底前,重点整治七区60个山头公园,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和“因地制宜、一山一策、突出主题”的原则,打造各具特色的山体公园。整治山头公园,既是城市生态修复的过程,也能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满足人们对城市“绿肺”的渴求。

公园既是一座城市的“生态担当”,也是“流量担当”。公园不仅要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还是城市经济、文化、人文气质的集中体现。青岛对于口袋公园的建设,就秉承了这种思路。一方面,公园成为家门口的一抹绿,可以让群众“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有效提升公共福利。另一方面,在满足健身和社交需求的同时,公园也成为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空间。比如,在侯家庄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市民曾进行捐资助绿。该公园还以“全民义务植树”历史和文化作为公园文脉,通过“互联网+”形式,营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这是可贵的尝试,而紧紧抓住文化这个“灵魂”,则有利于让绿色种子深植市民心中,进一步丰富城市精神。

建设公园城市,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挑战和检验。其间,首先需要还山于民、还绿于民。全市下大力气拆除违法、私搭建筑,合理处置利用历史遗留建筑,收到了良好成效。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打造起山水相依、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城市新形态,让群众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但是也应该看到,公园城市建设仍是一个新命题,需要管理者进一步开阔视野,多学习借鉴成都等城市的先进经验,不断开拓创新,也需要街道、社区用更多的细心和巧思,来扎实推进,精细管理。要充分倾听群众声音,调动群众积极性,提升参与度,以便建设好、管理好、爱护好公园中的设施,树立起全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理念。

公园城市建设,事关绿色可持续发展,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一起努力,美美与共,不断推进“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全面展现青岛的独特魅力和靓丽风采。(王学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