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月7日讯(记者 丁淑华 通讯员 战华)联手三甲医院,让居民家门口看上大专家;延伸服务触角,全科医生深入寻常百姓家;关爱老年群体,呵护妇幼健康;汇全区民众智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集全区民众之力,搭建健身文化圈……市北区立足区域特点和居民需求,将健康促进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服务推动、全民参与”模式,创新搭建活动载体,注重健康服务实效,不断提升全区健康促进水平,全力打造“健康市北”招牌。
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持续加强
近日,市北区敦化路街道居民单阿姨有些咳嗽,就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医生给检查了一下,还顺便检测了一下血压和血糖,然后就步行回家。“太好了!也不用去医院排队。咱的社区医疗服务真是又好又方便。”
近年来,市北区按照“四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和“四转变”(服务功能、服务模式、知识结构、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6家,社区卫生机构91家,建立以区疾控中心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全科医生为网底、“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覆盖全局”的健康素养防控格网络。1800名基本公卫医务人员通过服务进社区、进家庭、近百姓,畅通“医院-社区-家庭”服务路径,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累计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查体10.3万人,高血压随访40余万人次,糖尿病随访18余万人次等。同时,每年对辖区小学开展小学生健康查体,中小学、托幼机构覆盖率100%。
持续推进医改,医疗服务持续改善
为加强基础医疗卫生工作,市北区加强医疗卫生规划,围绕建设“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发挥三级、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单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服务工作联动机制,以社区诊断、健康素养监测为基础,分类施策,综合干预,大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构筑了基层公共卫生第一防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打造以区内三甲医院项目合作方式为主的“专科联盟”,打造培育糖尿病、高血压等医联体特色专科联盟5个,基层医疗机构技术能力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创新双网融合服务,将9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3支家医签约团队融入全区22个街道大网格、137个社区940个小网格,累计提供医疗服务30万余人次。联合125家驻区中医药单位(企业)成立了全市首家中医药联盟规范提供健康服务,每年开展中医药义诊等系列服务60余场次,为群众提供富有特色的中医药服务6万余人次。开展“三筛两补”等妇幼保健免费服务3万余人次。
定期开展健康素养调查
市北区卫生健康局2017年、2019年、2020年持续开展健康素养监测,完成19个街道近4000人次的健康素养调查。2020年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全区健康素养水平24.75%,高于全省21.56%。2021年居民健康素养素养水平为28.02%。市北区疾控中心通过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分析,充分了解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及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进而评价卫生健康政策及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及时为健康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建成“10分钟文化健康圈”
市北区依托社区中心,发挥社区优势,实行“私人订制”,打造社区特色文化。三年内共投入17亿,建设2个区级图书馆、9个流动图书点,19处对外开放的街道文化站、135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舞动春天”广场舞大赛、夏季群众文化艺术节、秋季文化大比武、冬季“文化暖冬”、“智慧+体育”全民健身等文体活动,形成现代教育、体育、文化服务、健康体系,实现“一街多品”、“一社一品”的“10分钟文化健康圈”。
见缝插绿建成“口袋公园”。市北区利用零散的城市地块“见缝插绿”,共建设100余处街头游园和节点绿地,累计增绿超过10万平方米,有效提高公共绿地的景观质量,为居民营造了良好休闲空间,实现老城区“公园在城中、城在公园中”的画面,形成了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游园体验”的健康环境。
在全区组织开展以“共享健康生活、共建幸福市北”为主题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健康资源,营造健康环境,传播健康理念。
建成了797处健身场所,安装了8000余件健身器材,建有奥林匹克运动公园、青岛体育街、浮山香苑运动公园、四方健身示范园、夹岭山体育休闲公园等5个体育时尚主题公园,已建成24个公共笼式运动场笼式足球场和17个公共笼式运动场篮球场,建成了7个老年门球场,4个公共乒乓球场,14个公共儿童乐园,43个健身广场,3个残疾人健身活动站,55个“社区健身吧”,市北区已打造完成“8分钟健身圈”。
同时,市北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进居民健身运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群众下发了3.64万张“全民健身券”,使5万人次享受了政府购买的健身服务,带动了更多的群众“走出家门,走进体育场”参与健身活动;开展“智慧健身检测”活动,主动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定服务,为群众提供了适宜的“运动处方”,建立“大健康”的健身理念,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