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高校专业“迭代升级”,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2022-03-07 05:40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分享到:

学科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基本单元,专业的质量和结构,直接关系高等教育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

近年来,驻青高校瞄准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持续推动专业“迭代升级”,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慧农业等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淘汰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和就业率过低的专业,以提高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产业发展赋能。

四年增加百余专业,过半属于“四新”

2018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公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此后“四新”专业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驻青9所高校共新增了28个专业,其中备案专业24个,审批专业4个。新增专业中,约三分之一的专业与新工科、新农科等有关。

实际上,驻青高校的专业变化已经持续了三四年。在教育部公布的2018到2021年度高校本科专业调整目录中,驻青各高校共新增了约120个专业,其中过半是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这些专业都呈现出了交叉融合、跨学科的特点,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同时,新增的“四新”专业中,与“智造”联系最为紧密的“新工科”专业又占了绝大多数。

“高校新增‘四新’专业,不仅是为了契合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需的紧缺人才,也是为了优化高校专业结构布局,提高整体竞争力。”山东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刘冰介绍。

青岛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于江波表示,新增专业除了考虑社会需求、产业需求、专业前景,还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基础等进行“顶层设计”。专业调整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部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就会被淘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均有专业淘汰预警机制,相关专业连续几年就业率低,就会逐步被淘汰。

专业产业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更有生命力。”采访中,多所驻青高校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新增专业既是为了响应国家战略,培养复合型人才,也重点考虑了与山东、青岛等地方产业发展的结合性、高适配性,以增强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学校今年新增了两个新工科专业,其中生物制药专业对应的就是青岛‘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刘冰介绍。他表示,青岛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居全国前列、省内首位,生物制药已成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机构数据显示,未来5到10年市场急需的人才中,生物制药上中下游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位列各行业前10名。我们的调研分析显示,未来5年,山东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对高端生物制药技能人才需求量不少于2500人/年,算上自然更新人员,每年需要生物制药专业人员3500人以上,这是社会经济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需求旺盛的重要‘窗口期’。”刘冰介绍,学校增设生物制药专业,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生物制药领域的专业人才就是在赋能山东、青岛产业发展。

此前高校新增的专业在赋能青岛产业发展方面的效果也正在逐步显现。青岛理工大学于2019年开始招收智能建造专业学生,是全国率先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七所高校之一。该专业积极研发建筑信息模型底层建模技术,参与了地方标准《青岛市智慧化工地建设与评价标准》、《青岛市智慧化工地管理服务平台接口规范》的编制和评审,参与了青岛市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的建设,《滨海复杂交通枢纽机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专业建设成为智慧青岛、数字青岛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撑。

在2018年度专业调整中,青岛科技大学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4个新工科专业,今年就将有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从目前的就业情况统计看,4个专业中除了考研的学生,其他人在求职市场都是“香饽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应聘到了赛轮、软控、海信、歌尔等高端制造企业。他们将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更好助力企业发展,助力青岛相关产业发展。于江波还特别强调,我省近年来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新技术企业越来越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发展前景、毕业薪资待遇等与南方一些企业相比,也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恰好高校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相匹配,这是很多学生选择留青、留鲁就业的主要原因。”

专业产业“双向奔赴”,相互赋能实现共赢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人才更加符合产业需要,高校新增专业建设与企业、产业关系更加密切。

今年1月,山东科技大学已与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生物制药现代产业学院。双方将合作共建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平台、课程、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培养生物制药创新型人才。“华大基因的专家、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密切了课堂与产业的联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可以更好推动产业发展。”刘冰介绍,“高校专业与企业产业‘双向奔赴’,相互赋能,实现共赢。”

目前,我市正在加紧推进数字青岛建设,以确保数字城市建设保持在全国“第一梯队”,而这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据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360集团此前已与青岛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智慧城市、新基建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从技术、人才、资源全方位赋能青岛。学校新增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高度重合,目前正在与360网络安全学院开展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合作,包括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学科实验室等,“未来学校网络空间安全将会着力人才培养,打破企业与高校的壁垒,为山东、青岛等属地输送优秀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

除此之外,部分民办驻青高校也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比如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新增了与青岛高端装备产业、高端农业产业相关的智能制造工程、智慧农业等专业;青岛黄海学院新增了智能交互设计专业以进一步壮大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等智能制造专业群,让学生更擅长“实战”,以便更好支撑青岛先进制造业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