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正文

中央6400亿,地方3.65万亿!投资“加码”,机遇空前,青岛如何抢得先机?

2022-03-07 05:40 来源:青报观象山
分享到:

全国两会是中央政策信号密集释放的重要平台。

刚刚开幕的2022年全国两会上,一批重磅政策信号正陆续释放,引发普遍关注。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向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开幕会结束后举行“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投资机会很多,希望通过政府投资和金融支持,带动市场主体加大社会投资;请各地方各方面谋划一批新的项目,形成谋划一批、在建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

投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

与消费需求和进出口(外部需求)相比,投资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因素制约更少,政策效果显现更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抓好了投资,就抓住了关键。

青岛仍处在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基于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还是城市品质的提升,都需要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01

“关键先生”

经济增长的动能,可以从供给方面来衡量,就是三次产业;也可以从需求方面衡量,就是“三驾马车”。

所谓“三驾马车”就是指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即:最终消费支出(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外部需求)。

投资的作用显而易见:在投资行为发生时,即对生产资料等构成消费,通过消费拉动供给实现GDP;同时,投资行为会形成未来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产生新的供给;此外,还能提供工作岗位,对扩大就业等发挥重要作用。

正因为如此,投资历来被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从历史看,投资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0%上下;2009年一度高达85.3%,远超过消费需求和外部需求。

但近年来,投资需求的贡献率呈现明显下降走势,到2015年下降至22.6%的历史低点。其中有消费需求不断释放贡献率不断提升的“彼涨此消”效应,但更多的还是经济增长降速、投资需求不旺所致。

疫情下,消费马车“踩下刹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速下降。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为-0.5%,贡献率为-22%。

关键时候,投资“挺身而出”,扮演了“关键先生”,2020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4.1%。

但投资需求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恢复和巩固。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消费需求持续回暖,重新成为第一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升至65.4%,而投资需求的贡献率下降至13.7%。

投资一旦“哑火”,经济无法“稳”,更无法“进”。扩大投资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投资,成为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2019年的提法是“合理扩大有效投资”。2020年、2021年的提法是,“扩大有效投资”。去掉“合理”二字一方面是因为“有效”投资,本身就蕴含着“合理”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也是要释放扩大投资的坚定决心和积极信号。

2019年-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分别为:5776亿元、6000亿元、6100亿元,逐年增加,不断加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此前基础上,明确提出,“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这样表述一方面是更加重视,同时也意味着,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需要再加码发力。

扩大投资,于青岛而言,同样迫切。无论是“稳中求进”,还是追求新的城市目标,扩大投资都是必须要做好的大文章。

02

“适度超前”

投资,投的是明天、是未来。因此,适度超前本就应该是应有之义。但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下,资本出现观望情绪,投资意愿不强,直接导致投资需求不旺。

为此,2021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动力之一。有测算显示,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一份基础设施投资往往可带来数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及国民收入。

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中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既是基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托底经济增长的重要考量,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

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其完善程度事关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青岛能够在短短100多年间,从一个海边小渔村,蝶变为国际化大都市,是与一揽子基础设施的超前规划建设分不开的。

但也要看到,在总体设计和具体项目规划建设中,还存在对不可预见的因素估计不足、超前性不够、标准不够高、承载力不够强等现象。

相信,在过去,很少有人会预见青岛今天的样子。未来的青岛会是什么样子,同样难以预见,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保持对无限可能的想象力与包容力。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适度超前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培育中国数字经济技术优势、培养未来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的关键之举。

新一代信息技术迭代很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自然要“适度超前”,打出“提前量”。

比如5G基站建设。当前,基于5G的应用场景还不够丰富,需求还不够大,适度超前建设5G基站,就是要增强供给能力,引导和培育需求。青岛的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无论是规划布局,还是建设实施,都不落人后。2021年新建开通5G基站1万个,总数超过2万个,居全省第一,网络质量全国领先。下一步,还需要尽快完善5G网络,加快应用场景的拓展,让新基建尽快发挥应有作用。

青岛在高速铁路、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速度还不够快,需要超前谋划,加快建设步伐。

“适度超前”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投融资保持一定杠杆率和合适负债率,确保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的可持续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善于“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维持在3.65万亿+的高位上,就是要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增强其融资能力,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2022年,青岛安排市重点项目416个,总投资9282.1亿元。想要确保这么多项目顺利实施,一方面要积极谋划,争取中央预算支持;另一方面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形成合力。

03

“抓牢抓实”

项目建设是扩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抓手。

城市的梦想和未来孕育在一个个项目中,要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需要一个又一个大项目、好项目的强力支撑。

新的一年,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巩固“项目落地年”成效。2022年一开年,青岛就“谋定快动”,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1月10日,青岛印发《关于公布青岛市2022年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416个、总投资9282.1亿元的市重点项目名单出炉。

一个个项目勾勒了青岛可期的未来。项目清单发布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让项目从纸上,抓到手上,落到地上。

2月9日,青岛召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动员大会,利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再破解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建设难题,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考虑、深入研究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对于提高城市能级和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预期目标,关键在项目,要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完成一批利民惠民的民生项目。

2月15日,青岛举行2022年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272个总投资超过2100亿元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拉开了项目建设的大幕。

开工开工,开起来了就要干,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尽快竣工、投产、见效,绝不能搞形式走过场,不能出现“开而不工”现象。

定了就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只要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昂扬“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激情斗志,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考核化”,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推动一个个项目快落地、快见效,青岛就将蓄积新的前行力量,迎来新的美好未来。

(作者 观象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