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 > 正文

老人家中发现68年前10万债券 银行:能兑换 建议收藏

2022-03-09 06:25 来源:大潮网
分享到:

前几天12345政务服务热线接到一个求助电话,海宁长安镇有居民在清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出一页旧纸张,竟是68年前的……

年深日久纸张已经泛黄,边缘略有磨损,上面的字迹也已洇开,但背后的往事却依然动人。

这张纸究竟是啥?

记者在这户居民家中见到了这页纸,其实这是一张1954年的旧债券。

债券居中一行印着“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浙江制丝一厂职工个人认购单”,并盖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宁支行的公章,认购人是秦学英。债券共有两笔,分别于1954年4月24日和6月23日各认缴5万元,一共10万元。

旧债券从哪来?

债券认购人秦学英出生于1923年,现已近百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

△秦学英

秦学英的女儿朱安平介绍说,“这些债券之类的东西都是我爸爸收着的,因为我妈妈不识字,所以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孩子也不知道。直到老爸走了以后我们整理旧物才发现。”

除了这张债券,家人们还找到了一张公文——1997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海宁市支行出具的一份函。其上明确说明,秦学英女士可以凭这张债券,去海宁的工商银行营业部兑付。不过当时秦学英的家人并没有兑换这张债券。

债券还能兑换吗?

如今又是数十年过去了,这张债券还能兑换吗?

秦学英的家人多方打听仍不能确定,于是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求助。“市政热线的工作人员很热心的,他们帮我联系海宁的银行,再经过银行反复查证,确认是可以兑换的。”秦学英的外孙顾先生说道。

近日上午,工商银行海宁支行工作人员一行,特意来到秦学英家中,告知他们这张债券依然可以兑付:“我们翻阅了很多资料了解到,这是我国1954年发行的经济建设公债,当时的公告是兑付到1968年为止,后面也可以继续兑付。原来由人民银行兑付,1984年人行、工行分家之后,这个业务全部是转到我们工行来兑付。”

不过,工作人员同时介绍,1954年时流通的还是第一套人民币,而在1955年3月1日,我国已发行使用第二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也就是说,秦学英的这张面额10万元债券,只相当于后来的10元。当然,债券有一定的利息,经过60多年,利息增长了很多,但是由于基数不大,利息总额也不大:“加上利息,大概是20块钱不到。”

为了向秦学英及其家属解释这一情况,工商银行海宁支行特意出具了一份函,告知这一信息。公函中提到,票据的史料价值远远大于票面的经济价值,建议钱女士一家人收藏。

见证历史

一张旧票据,见证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历史。

1949年,新生的中国为开展建设多次发行公债,向社会筹集资金,全国老百姓积极支持,全国上下掀起一轮又一轮认购公债的热潮。

秦学英老人对当时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国家困难,粮食紧张。我们丝厂职工买公债支持国家,我是缫丝机工人,工资不高,所以买了10万元。”

资料记载,我国于1954年-1958年间,先后五次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秦学英认购的这张,正是1954年我国首次发行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背后的故事

秦学英和丈夫朱炳荫祖籍都是江苏如皋县,朱炳荫参军入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负伤退伍后,夫妻俩落户海宁。

朱炳荫成了海宁中学的一名教师,而秦学英则在位于长安镇的浙丝一厂工作。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秦学英一家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每当国家号召,全家必有响应。“当时号召自力更生,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设国家,群众热心向国家献宝,我的金戒指献掉了,我女儿去了苏北。”

在秦学英家的客厅中央,挂着一张发黄的奖状。这是1957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颁发给秦学英的浙江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奖状。秦学英劳动是一把好手,扎实肯干。

丈夫朱炳荫在部队也是战斗英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朱炳荫作战英勇,荣立三等功。秦学英如今依然保存着丈夫生前获得的一大堆军功章。

“这才是我们家最大的财富。”秦学英的女儿朱安平笑着说。

向老人一家致敬↓↓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