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分钟,110枚导弹倾泻而下,战火“染红”了大马士革的夜空。这个曾经安宁的文明古国,七年未熄战火,古迹摧毁殆尽,百姓流离失所。
正当美国对叙利亚发起又一轮军事打击时,一家美国媒体却将目光对准叙利亚重建背后一个低调却备受赞誉的国家——中国。
4月18日,美国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RI)网站刊发专题报道称,当美国不再对“穷国”重建施以援手,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给这些国家带来希望。
文章以叙利亚为例称,中国为多个陷入困境国家的重建贡献了很大力量。2017年,由中阿交流协会牵头,来自中国的商贸代表团前往叙利亚考察投资。据会长透露,这也是叙内战爆发后,第一个前往该国实地考察的代表团。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推感谢中国物资援助。)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投资和经济援助,叙利亚人更期待学习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
报道引用叙驻华大使穆斯塔法的话说:叙利亚不只是希望在重建中得到中国的帮助,更将中国视为经济发展的榜样。他强调:“我在中国实际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活力,如果把中国看作一名企业家,他在推进特定产业发展的同时还能兼顾可能受到影响的弱势群体。”
(穆斯塔法出席中阿交流协会访问叙利亚情况介绍会。)
通过对比中国和西方大国的援助模式,PRI的报道指出,西方的援助往往附带有“条件”,他们更在乎“扶植”适合西方“审美”的政府,而中国则毫无附加条件地专注于帮助别国发展经济。
中国的援助模式不仅受到叙利亚人的盛赞,而且在非洲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美媒报道称,中非贸易合作刚启动时,成千上万的非洲小商贩跑到中国来进口廉价商品,再带回非洲。他们很多人甚至扎根在中国义乌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据统计,目前义乌有4000多来自也门、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的“常驻”外国人,他们在重振自己国家经济上承担了很重要的角色。
(资料图:义乌的外商苦学中文。)
在PRI的这篇报道中,还讲述了一位非洲小伙子莫达哈尔·阿里的故事。
来自苏丹的他在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国躲避战乱,目前已经12年了。如今阿里开了一家运输公司,生意蒸蒸日上。
他表示,中国对他们来做生意非常友善,不像美国,连签证都很难申请下来。
就在昨天(4月18日),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正式成立,这一机构将商务部对外援助工作有关职责、外交部对外援助协调等职责进行了整合。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拟订对外援助战略方针、规划、政策,统筹协调援外重大问题并提出建议,推进援外方式改革……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一系列职责,彰显中国心系国际社会共同发展与合作的视野和担当。
事实上,中国在国际社会履行大国责任的表现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例如,在维和领域,美国外交学者网站于4月17日刊登一篇题为《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领导者》的文章称,过去5年来,中国大幅增加了对联合国维和任务的资金投入,训练了8000名解放军官兵作为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BBC报道称,在73亿美元的维和费用中,中国出资位列第二,大约负担10%。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中国的“大动作”赞赏不已,他说中国必将成为国际冲突中“真诚的斡旋者”和“调解人”。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则是一再推卸责任的美国。今年3月,在宣布美国不再负担超过25%的联合国预算之后,美驻联合国代表黑莉宣称,维和预算削减“才刚刚开始”。
(美驻联合国代表黑莉。)
外交学者网站称,当美国人的身影从聚光灯下消失的同时,中国的“蓝盔”军人在世界各地的行动却广受好评。
中国的维和努力始于1990年,5名军事观察员被派往中东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两年后,中国向柬埔寨派出了第一个军事工程部队。从那以后,在刚果,利比里亚,黎巴嫩,苏丹,南苏丹,马里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都出现了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
(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的中国军人。)
在每一片中国“蓝盔”军人走过的地方,当地民众总是对他们充满信任和感恩之情。
(外国网友专门学中文感谢中国维和部队。)
今年3月,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圆满完成运送任务,向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达尔富尔联合特派团运送了40顿物资和800名塞内加尔维和人员。4月,中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因其在维和任务中的突出贡献,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