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山东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浙江、广东学习交流会上,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指出: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的成功经验,关键在创新,核心就是制度创新。当前山东省最大的短板就是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制度创新这个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尽快补齐短板、加固底板,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发展。
制度创新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理论,从动态的角度看,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演化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创新和相互模仿。所谓地方政府的创新,主要是就地方政府在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而言,它是地方政府的政策试验,通过政策试验使流动要素的运营成本降低、市场潜力扩大、赢利机会增加,从而增强了对流动要素的吸引力。成功的政策试验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往往会引起其他地方的模仿。地方政府在竞争中相互学习、相互模仿,不断尝试新的理念,推出新的策略,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模仿成本不同,基于易于模仿的策略构建的竞争优势显然难以持久维系,而模仿成本高的竞争策略使得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地方政府应当积极寻求不易为其他地方所模仿的竞争策略。制度就是属于模仿成本高的竞争策略,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会自我强化,从而使区域发展长久地拥有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制度创新,知易行难,行胜于言。早在本世纪初,济南市委、市政府就把“制度创新”写入了施政纲领,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环境创新”一道,形成了“四个创新”的工作思路。然而近20年过去了,有效制度供给依然严重不足,济南在制度创新上依然任重道远。2012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在开展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化全市重点领域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意见》,推出了行政审批改革、科技创新、文化改革、金融业发展、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创新、总部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民营经济发展、省级以上开发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0项实施方案。但是由于没有跟上落实,这10项改革方案所提出的政策措施有很多成了“抽屉政策”。今年6月22日,在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上,又印发了《深化“一次办成”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公布市级政务服务“零跑腿”“只跑一次”“你不用跑我来跑”事项清单的通知》。因为有前车之鉴,人们不禁担心:如今这些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市委主要领导同志斩钉截铁地表示:“必须雷厉风行,动真碰硬!”“对于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工作不力的,该问责的要严肃问责,该挪位的要坚决挪位!”会后,职能部门迅速行动抓落实,纪委监委重拳出击强问责,使这两个文件一经发布就即时生效。特别是严肃问责了一批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实践充分证明了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即“制度总是依靠某种惩罚而得以贯彻,没有惩罚的制度是无用的”。
引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作进一步分析,制度有内在性与外在性、正式性与非正式性之分。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的区分与制度的起源有关,内在制度是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外在制度则是被自上而下地强加和执行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区分与实施惩罚的方式有关,正式制度的惩罚方式是有组织的,非正式制度的惩罚方式是无组织的。其中,观念、习俗作为非正式内在制度对一个地方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最近,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李增刚教授撰文指出,“枪打出头鸟”“中庸之道”的传统保守观念,落后的“官本位”文化,阻碍了山东有效制度的创新和供给。近日,中央第七巡视组向山东省委反馈巡视情况时,也指出了山东一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问题。因此,在制度创新中,必须高度重视观念、习俗等非正式内在制度的影响,把解放思想作为先导性工程和长期性任务,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勇于刀刃向内,在思想深处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坚决破除陈旧落后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以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引领各方面制度创新。
相互学习、相互模仿是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常态。这就需要经常走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善于学习先进经验,努力实现赶超发展。当前,济南正处于跨越赶超的关键期、机遇期和黄金期。对于江苏、浙江、广东三省的成功经验,我们要坚持学真经见真章,着力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好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和落实不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发展动力活力激发出来,构筑起省会发展的新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