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 > 正文

CPI上升是否代表通胀阶段将至?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2018-08-18 16:45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CPI的上升,是否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通胀阶段,老百姓的钱会不会“越来越毛”?基于此轮CPI上升的原因和目前宏观经济走势,经济专家认为,未来通胀持续走高的可能性并不大。

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成本也未大幅提升

近期山东省和全国范围内的CPI都出现了回升态势。从全国看,7月份CPI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2.1%,结束了连续三个月“1”时代徘徊局面,创下近四个月新高。山东省情况与全国走势并不完全同步。同比看,2月份,山东省CPI就结束了“1”时代,春节效应抬升价格总水平上涨3.1%,3至6月份,涨幅回落趋稳,分别上涨2.3%、2.2%、2.2%和2.3%。总体我省物价走势平稳,上半年CPI温和上涨2.2%,与一季度持平。

目前,我国的CPI监测体系分为八大类,每类及每种物品所占的权重并不相同。具体来看,上半年,山东省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全面上涨,其中居住价格影响CPI上涨0.61个百分点,仍然是拉动CPI上行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造成通货膨胀加剧的原因主要有经济过热、输入式成本上升原因。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CPI回暖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地用经济回暖或者成本上升来解释。李莉介绍,今年上半年我省GDP增速已经回落至6.6%,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回落了3.6个百分点。与其说经济回暖,还不如说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而在成本领域,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企业负担持续降低。根据数据,从去年10月到今年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实现“8连降”。

若去杠杆政策持续,将制约通胀上升

基于上述理由,多数专家认为这轮CPI上升并不是通胀到来的体现。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及团队从需求侧分析了未来通胀持续的可能性。姜超认为,虽然不排除未来部分品种由于供给的约束价格继续上涨,但由于需求侧的动力回落,因此持续通胀的可能性比较小。

根据7月份相关经济数据,姜超团队认为我国制造业景气有转弱迹象。除制造业经理人指数(PMI)继续回落外,内外需数据也出现下跌。也就是说,国际贸易摩擦在抬高进口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出口,减少了外需。

而从国内数据来看,7月份最新经济数据显示,1-7月投资增速甚至已经下滑到5.5%,其中7月份增速3%,创下17年以来新低。这显示,未来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基建,对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拉涨作用非常有限。

而在消费领域,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8.8%,扣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速只有6.5%,创下近年来的历史新低。无论是食品烟酒、纺织服装等必需消费,还是汽车、家电等可选消费,均是涨少跌多。

姜超团队分析,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继续强调去杠杆。未来,只要去杠杆方向未变,那么下半年经济总需求将继续回落,从而制约整体通胀上升。

农产品供应充足,夏粮产出依旧稳定

而从供给侧来看,李莉也认为目前的价格涨幅温和可控,总体通胀压力不大。“只看核心CPI,其实并不存在通胀压力。”李莉说,从食品价格看,农产品总体供应充足,“猪周期”见底回升,但当前猪肉供需相对宽松,生猪存栏处于低位,价格持续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从工业消费品看,市场供应比较充足,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

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和夏粮减产也引发了关于未来价格上升的担忧。李莉表示,中美贸易摩擦及进口关税的调整,对物价有一定的推升作用。特别是进入9月份美豆供货季,大豆价格会有一定的上升,会带动下游豆油、豆粕等豆制品及肉禽、水产饲料等相关产品价格变化。“但它们在CPI的权重较小,影响有限”。同时,我国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海还将要举办世界进口产品博览会,预示着今年还要大幅增加进口。

而关于夏粮减产,李莉主要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夏粮播种面积,增加花生、蔬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二是上年秋冬播期间部分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江淮等部分地区水稻不能及时收割腾茬,影响了小麦播种。三是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的实施,促使新疆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提高,更多农户倾向于扩棉减麦。“我国粮食年产已经连续稳定在1.2万亿斤的水平,不会继续抬高CPI数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高寒)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