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到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部门,针对这艘沉船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水下调查,获得重大考古发现,以确凿证据证实了这艘沉船就是124年前抵御外侮时中弹沉没的“经远舰”。
这张拍摄于1887年的经远舰老照片,显示了120多年前它的英姿。目前,虽然经远舰的大部分残存船体都深埋在泥沙之中,但海床上矗立的巨大铁甲结构,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它曾经的威武。
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经远舰最明确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有一个有一定厚度的铁甲堡,所以它能够容易保存下来。我们在水下也很幸运地找到一个长大概四十多米,宽大概十一米九多的铁甲堡,出露于海床。
专家介绍,铁甲堡的设计是经远舰的显著特点,铁甲堡由外侧钢板、中间木制结构和内侧钢板三部分组成。主要起防护作用。它位于船的水线上下,水线以上的部分约60厘米,水线以下的约120厘米。
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铁甲堡它有的地方厚二十(厘米),有的地方厚四十(厘米),再加上内部还有一些软木把它撑起来,大概整个铁甲堡可以达到四五十公分(厘米)。
专家介绍,沉没的经远舰,在上世纪80年代曾遭过严重盗掘,船体已经被人为破坏,底部构件损毁尤其严重。
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底舱,包括甲板面,包括机舱全部都没有了。因为他们以前都是用那个重锤去砸,砸完之后再用抓斗把它抓走。
记者:有没有可能我们这次还会进到舱里面去看一看?
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不可能的,长年累月被人家抓透了,那个泥巴已经把整个舰艇内外全部填满了,就相当于一个房间里面堆满了泥巴,你怎么进去。
台风接踵经远舰水下考古难度大
近几个月频繁出现台风,台风天气是否影响到了甲午海战经远舰水下考古的进行呢?
央视记者田云华:这里就是此次水下考古的工作平台浙奉662,那么从今年的7月初到9月,考古队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接连不断的台风侵扰给水下考古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不仅使海水的能见度大为降低,还有总计20多天的时间,所有船只都必须回港避风,那么有效的工作时间就被大大压缩了。
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今年是特殊天气,有三个台风都往北方走,这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因为台风一来也会卷起浪,把泥巴搅起来。
海水能见度,是水下考古调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专家介绍,经远舰的沉没位置距离海岸只有五六海里,海水中杂质较多。同时又遇到扎堆来袭的台风,水下能见度一直较差,潜水员经常连近在咫尺的气压表指数都无法看清。
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特约水下摄影师吴立新:能见度还是非常差,八十公分左右,但是底下的泥特别细,稍微有轻微的动作,泥起来以后就完全看不见了,我们想尝试着用清水去置换它,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由于经远舰是倒扣在海底淤泥中,埋藏深度可达五六米,队员们需要不断进行抽沙,这又进一步降低了水下能见度,因此,整个调查进度十分缓慢。
大连庄河海域甲午沉舰水下考古队领队周春水:抽沙工作非常困难,就是越往下抽越困难,抽不动。所有东西都倒扣着,又在泥巴里面,所以说很难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