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头条新闻 > 正文

新旧动能转换 济青烟明确各区发展定位和格局

2018-09-20 08:05 来源:山东政事
分享到:

9月19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

济南:打造“一先三区两高地”核心支撑,统筹县域、区域联动发展

根据《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济南要构建京沪之间创新创业新高地、总部经济新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主动对标国内外一流城市,建成“大强美富通”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发展定位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明确的新旧动能转换主攻方向,把握好将济南市打造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的目标定位,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1.新旧动能转换的先行者。实施北跨东延携河发展,在黄河沿岸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着力在创新、智慧、绿色、改革开放等方面先行先试、领先领跑,在全省乃至全国新旧动能转换中打头阵、抢先机、挑大梁。

2.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积极发展“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主动“弯道超车、变道换向”,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率先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3.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强制度创新为主要抓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制度供给、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构筑新旧动能转换内生动力机制,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济南经验”。

4.创新驱动发展的领航区。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大胆探索,创优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以创新和人才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5、区域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推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模式,提高全球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建设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打造国家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城市。

优化布局拓展转换空间

坚持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相统一,结合城市中心、次中心、卫星城布局结构,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明确重点区域功能定位,以各类产业功能、城市功能载体为依托,积极构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相协调,与城市规模、产业发展、生态容量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布局,着力打造“一先三区两高地”核心支撑,统筹县域、区域联动发展,加快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格局。

一先三区两高地,一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三区:东部高端产业集聚区、省级开发区转换提升区及泉城优化升级区。两高地:济南中央商务区及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

(一)核心引领,先行示范。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集聚集约创新要素资源,发展高端高效新兴产业,打造开放合作新平台,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综合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现代绿色智慧新城,当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南起小清河、北至徒骇河、东至章丘、西至齐河,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齐河等周边区域,形成携黄河两岸功能协同、区位互补、产业多元的发展新格局。先行区代管区450平方公里 (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公里),含大桥、崔寨、孙耿、太平4个街道。

功能目标:城河共荣、绿色低碳的生态新区,动能转换、产业创新的智慧新区,开放引领、协调共享的现代新区,传承文脉、以人为本的宜居新区。

空间结构:按照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既能“透气”又能“透水”的原则,构建带状组团式的城乡布局,形成“一轴两廊、一体两翼”的城乡空间格局。一轴:泉城特色风貌轴;两廊:沿黄河北岸形成带状组团分布的黄河北岸科创走廊和特色小 (城)镇走廊;一体:先行区主体,由大桥组团、桑梓店组团、崔寨组团、绿心内的特色小 (城)镇构成;两翼:济阳和齐河城区,与先行区主体共同构建具有梯度的产业体系。

(二)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围绕“三区”“两高地”,突出重点区域国际化、战略性、创新性的功能布局,明确主攻方向,聚焦精准发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带动力优势产业集群,开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的发展格局。

1.东部高端产业集聚区。包括济南高新区和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园区,打造创新创业引领区、高端产业示范区。

济南高新区发展方向——

空间优化。坚持“错位发展、联动发展”,依托中心区、高新北区 (临空经济区)、高新东区、创新谷、章锦片区等片区,加快构建临空经济区、智能装备城、生命科学城、齐鲁智慧谷、齐鲁创新谷“一区两城两谷”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齐鲁智慧谷以山东省重点项目大数据产业基地和“量子谷”建设为契机,通过腾退转移改造以土地、资源等旧的生产要素为主的企业,换进培育以技术、人才、资金等新的生产要素为主的企业,推动高新区中心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完善,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典型范例,着力建设“智·人、智·产、智·城”的济南TBD (济南科技商务特区)智慧立方。

构建“4+X”产业体系。以创新型、智能型、服务型经济为导向,深入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构建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引领,以3D打印、量子通信、质子治疗等若干新业态为新兴培育的“4+X”产业体系。以智能装备城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智能装备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带动引领本地装备制造业升级;依托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齐鲁软件园发展基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引领带动山东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加强链接国内外生命健康产业高地,重点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城;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新业态,依托互联网品牌大数据运营平台和智能制造体系,打造济南数字产业生态城,推动济南打造中国互联网品牌运营中心城市;发展新兴业态,重点培育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量子通信、3D打印、车联网、卫星导航及服务、个性化医疗、医疗机器人、质子治疗、互联网金融等十大新业态,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将济南高新区打造成为济南市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

2.省级开发区转换提升区。包括济南经济开发区 (含大学科技园)、临港经济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平阴工业园等7个省级开发区,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省级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

济南经济开发区:重点推动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现代建筑、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军民融合、医疗康养等相关产业。

临港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智能机械装备制造、高端物流、电子商务、生物医药 (医疗器械)等产业。

济北经济开发区:重点推动食品饮料、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

新材料产业园:重点推动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

槐荫工业园:重点发展以智能小家电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和先进材料产业,加快培育增材制造等产业。

平阴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健康食品、功能性新材料、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产业。

商河经济开发区:重点推动节能环保材料与装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汽车循环经济、农业信息经济等业态。

3.泉城优化升级区。包括老城区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相关区域和东部老工业区,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打造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

4.中央商务区。以“山泉河湖城”五大超高层塔楼综合体建设为带动,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着力构建功能业态完备、资源要素富集、济南特色突出、时代气息浓郁的金融商务生态圈,以“金融+”“新总部经济”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创意”为动力芯,以“现代商务服务业”为基础辅助,构建“两核、芯、一辅”的产业布局,统筹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及长岭山片区建设,坚持全球化视野、国际标准,依托长岭山片区打造光电科技、研发设计等研发总部聚集区,全面提升产业体系、配套设施和社会服务,打造都市活力地标和金融商务高地。

5.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秉承“产城融合,以产为主”的开发理念,以“国际智慧医学城、绿色健康示范区”为发展愿景,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以高端健康医疗服务为引领,促进产、学、研、临床医学协同创新,重点打造“医、教、研、产、养”五大产业集群共生共荣的健康产业生态圈,以及配套完善的城市服务支撑体系,通过建设医教研用高地、创新创业平台、智慧医疗硅谷、数据汇聚中心,形成布局合理、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综合健康医疗园区,打造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新城。

北跨东延,一体发展

落实国家批复的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及省委、省政府“北跨东延”战略支持济南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的要求,推动实施北跨东延区划调整,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源配置、优化要素组合,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强化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核心城市地位作用,尽快形成万亿级引擎,促进全省东西部协调发展,助推山东在全国东部地区竞相发展格局中加速崛起。

1.推动齐河与先行区一体发展。将齐河县纳入先行区建设总体布局,推动黄河北展区融为一体,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筹推进黄河沿岸生态保护与景观塑造,打造黄河下游生态经济发展高地。推动济南新材料产业园与齐河经济开发区、齐鲁高新区融合对接,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和高新技术创新转化高地。推动黄河沿岸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打造区域性物流发展基地。完善跨黄河设施及配套路网,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向齐河县延伸,开通城市公交线路,实现交通无缝对接。

2.推动莱芜加快融入省会城市发展。依托济莱协作区建设基础,支持莱芜加快融入省会发展。推动交通对接,加快规划建设济莱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推动钢铁产能调整和联动发展,充分发挥济钢技术、人才积淀优势,打造国家级钢铁产业转型示范城市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粉末冶金产业高地。推动山体生态修复,加快建设雪野旅游区养生休闲度假小镇,打造名优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医养结合发展示范区。

3.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功能,加强与周边城市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体系、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范围发展。推进济南市与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构建“大济南”都市圈,形成衔接京津冀和长三角、黄河中下游区域的中心城市,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青岛:构建“全域联动、四区引领、多园突破、一带提升”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布局

据《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青岛着力打造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努力当好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际海洋名城,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

构筑动能转换发展新布局

全面融入省“三核引领、多点突破、融合互动”的动能转换总体格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相统一、要素聚集和制度创新相协调,构建“全域联动、四区引领、多园突破、一带提升”的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布局,推动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有序的开发格局。

(一)全域联动。全域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推进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治理,把“双百千”行动和“一业一策”计划落到区市,实现布局优化、错位互补、全域担当、竞相发展。

1.西海岸新区。发挥国家级新区优势,围绕现代海洋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做强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及相关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培育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 (微电子)、仪器仪表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制造、互联网数据服务等新兴未来产业,提升水上运输、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会计审计税务服务和法律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产业。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国家影视文化贸易基地,经济实力和创新水平保持国家级新区前列。2022年,生产总值突破5200亿元,年均增长10%,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分别达到3个、27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9个,市场主体超过33万户。

2.市南区。引入时尚、文化、创意元素,聚焦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等领域,提升货币金融服务、保险、远洋运输及代理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现代旅游服务、现代医疗服务、会计审计税务服务、法律服务等优势产业,发展软件开发、创意设计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产业,集聚发展总部经济。推进老城区复兴,建设10个大型智能化高端商务商业载体,打造历史街区与现代产业和谐统一的国际化特色城区。2022年,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年均增长7%,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超过70%、28%,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达到10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3个,市场主体超过13万户。

3.市北区。以老城有机更新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围绕商贸服务、现代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改造提升零售、餐饮和住宿业,培育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工业设计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新兴产业,规划建设邮轮母港区,打造区块链“链湾”,发展“谷”经济。建设浪潮青岛研发、地理信息、百洋医药等产业创新平台和系列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022年,生产总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7.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5%,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达到10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个,市场主体超过17万户。

4.李沧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迭代升级,聚焦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提升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培育工业设计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现代养老服务等新兴产业。实施楼山后片区和李村商圈改造工程,建设国际院士港,搭建亚马逊 AWS联合创新中心、丝路协创中心、邮政跨境电商产业园、信联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2022年,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

达到6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个以上,市场主体超过17万户。

5.崂山区。发挥要素聚集和山海生态优势,聚焦现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现代旅游等领域,提升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创业投资、健康服务等产业,培育发展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 (微电子)、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等新兴产业。建设财富管理金融中心,推进株洲路片区转型升级,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加强崂山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管控,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模式,为形成绿色发展动能提供示范。2022年,生产总值突破880亿元,年均增长7.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75%左右,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分别达到1个、11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市场主体超过9万户。

6.城阳区。推进国际创新生态城建设,围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领域,壮大提升轨道交通、汽车制造、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效节能、物联网、体育服务等新兴产业。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和龙头企业,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检修、服务等全产业链,布局磁悬浮相关产业,打造世界“动车小镇”。高水平规划建设流亭机场搬迁片区、崂山西麓健康休闲片区。2022年,生产总值突破14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分别达到1个、8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市场主体超过16.5万户。

7.即墨区。传承千年商都历史文脉,面向现代海洋、高端装备、健康养老、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纺织服装等领域,培育发展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制造、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通用航空服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壮大提升汽车制造、纺织服装服饰、批发、零售、健康服务、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等产业,促进海洋科研教育与成果转化。加快青岛蓝谷建设,提升龙泉汽车产业功能区,建设青岛国际陆港、即墨国际商贸城。2022年,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8%,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分别达到2个、18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

8.胶州市。彰显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空港优势,面向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现代物流、食品饮料等领域,培育发展航空运输、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和仓储、高效节能、高端电子装备及仪器制造 (含物联网)、融资租赁、健康服务等产业,改造提升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等传统产业。提升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2022年,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年均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达到16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6个。

9.平度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聚焦智能家电、高端化工、食品饮料、现代农业等领域,做强家用电力器具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通用航空、高效节能等新兴产业,提升农业和畜牧业。建设南村电子家电产业功能区、新河生态化工产业功能区,加强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区管控和农产品主产区保护,提升青岛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2022年,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8%,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产业达到13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2个。

10.莱西市。实施“绿色崛起”战略,聚焦汽车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现代旅游等领域,做大新能源汽车制造,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服饰、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石墨烯制造、健康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精准农业,建设姜山新能源汽车功能区,打造现代化区域次中心城市。2022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分别达到1个、7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达到6个。

(二)四区引领。发挥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蓝谷、青岛高新区和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四大国家战略承载区创新、改革、开放功能叠加优势,推进科技创新、海洋发展、自由贸易、军民融合等先行先试,当好新旧动能转换的领头雁。

1.青岛西海岸新区。突出海洋经济发展主题,探索整合落实国家战略新举措和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的动能转换模式,推进陆海统筹、港城联动、军民融合发展,勇当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以大港口大口岸引领大开放,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功能,推进重点功能区转型升级,建设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海事装备展等重大平台,基本建成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打造要素聚集的开放门户、军民融合的蓝色港城、宜居幸福的人文新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重点功能区:

前湾保税港区。复制拓展自贸试验区政策,推行国际自由贸易通关便利化模式,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和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争取建设自由贸易港区,打造东北亚特色鲜明的国际物流中心、离岸贸易中心、离岸金融中心。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模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企业总部管理,建设国家智能化工业园区。

国际经济合作区。提升中德生态园,加快建设中英产业园,启动中俄创新产业园,形成对外开放高地。发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协同式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隐形冠军企业,建设多边合作创新园和智慧城市示范园。

董家口经济区。推进港产城联动发展,建设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交易中心和能源储运中心,发展现代物流、新材料制造、海水淡化处理等临港产业,打造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现代化新港城。

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搭建装备技术保障、军地人才培养、军队社会化服务和科技产业发展平台,探索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建设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和特色海军城。

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建设国际化一站式拍摄基地、全球区域性影视后期总控中心和电影交易中心,发展互联网数据服务,建设全球影视文化中心,打造“东方影都”。

国际旅游度假区。集聚现代时尚休闲度假业态,打造黄金海岸和综合性旅游度假胜地。

海洋高新区。依托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搭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新区中央活力区。

交通商务区。依托青岛西站,打造融综合交通、商务商业、铁路物流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门户和商业中心。

2.青岛蓝谷。面向全球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构建面向海洋尖端技术和实用技术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功能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培育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创业投资、检验检测服务、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等产业,提升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能力,建设世界级海洋创新中心。2022年各类海洋创新平台突破100个,海洋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3万人,集聚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600家以上。

3.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突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提升发展互联网数据服务、软件开发、工业机器人制造和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创业投资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石墨烯制造、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增材制造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未来产业。加快教育、医疗、会展、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科技产业融合、科技金融协同、资本产业互动的科技产业化模式,探索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创建国际一流科技园区和科技生态人文智慧新城。2022年,生产总值突破140亿元,年均增长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60%左右。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重点提升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基础电子元器件及器材制造、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医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4.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突出“海陆空铁”多式联运模式创新,发展航空运输、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临空指向型高端产业。加快“三横一纵”道路、机场高速、地铁8号线等交通设施和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建设航空物流与综合保税区、通航产业园、临空高科技产业园、临空商务区、空港国际购物街等特色产业板块,实现新机场全面运营,打造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和一流的生态智慧空港城。到2022年,力争落户5家以上基地航空公司,聚集60家规模以上临空产业企业。

(三)多园突破。依托即墨区和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等国家级、省级园区转型升级,探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和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并举的动能转换路径,发展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园区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推进园区分类指导、因园施策,突出“亩产效益”,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形成千亿级、百亿级园区“雁阵”发展格局,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平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的“三生三美”北方最强县阵容。

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胶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胶州湾国际物流园联动区。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家电、现代物流、机械设备等产业,统筹建设商务、旅游、高教、科创、湿地等功能板块,提升产城融合水平。有序推进开发区西扩,探索“一区多园”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申建B型保税物流中心,构建国际综合贸易通道。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均超过500亿元。

即墨经济开发区及龙泉联动区。统筹推进服装工业园、环保产业园等建设,发展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新材料制造、机械设备、健康服务等产业;依托龙泉拓展区,全力打造以汽车产业为主导,集展览销售、研发培训、综合服务、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新兴汽车产业基地和综合配套服务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平度经济开发区及南村联动区。发展食品饮料、机械设备、新材料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依托南村拓展区发展智能家电和临空指向型产业,推进海信 (山东)家电产业园、华为科技物流小镇、青岛农业大学平度校区建设,建设“家电城”。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莱西经济开发区及姜山联动区。发展机械设备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中科院莱西产业园、中科钢研创新产业园、莱西双创中心等。依托姜山拓展区壮大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领域龙头项目,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新河生态化工功能区。坚决守住安全环保红线,完善区域配套工程,高水平启动建设二期化工区,建设石墨烯复合材料产业园,发展高端石化、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新材料制造和现代物流产业,创建省级开发区,打造生态化工科技新城。

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及鳌山湾国际健康城。聚集健康科技创新、高端医疗、健康旅游资源,引进建设JCI认证国际综合医院、特色专科医院,发展医疗旅游、特许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康复养生、医学美容和抗衰老等幸福产业链,创建国家健康产业先行先试区。

(四)一带提升。推进胶州湾老城有机更新示范带建设,传承青岛百年历史文脉和深厚产业底蕴,对标世界一流湾区提升品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迭代更新、城市功能提升,为环湾老城区注入新活力。环胶州湾实施市南西部老城区、市北老港区、老四方工业区、楼山后片区、金家岭片区、沙子口片区、流亭机场片区、黄岛石化片区等更新改造,催生新消费、新制造、新资源,发展都市产业和总部经济,打造生态岸带、活力湾区。

胶州湾老城有机更新片区:

市南西部老城区。挖掘时尚元素、注入时尚业态,完善公共设施,保护“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城市风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功能整合,实现民生改善、文化回归和经济繁荣有机统一,重塑西部老城发展核心。

市北老港区。依托青岛国际邮轮旅游港建设,以邮轮经济为触媒,以文化体验为纽带,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建设国家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打造湾区商务创新服务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

老四方工业区。整合国家大学科技园、橡胶谷、纺织谷、百洋健康科技园等优势资源,发展文化创意、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等产业,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带动老企业搬迁区“腾笼换鸟”。

楼山后片区。围绕功能转换、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统筹规划低效工业用地,发展现代物流、现代旅游、文化创意等都市产业,转型发展绿色制造,创建国家工业转型示范区。

金家岭片区。突出财富管理特色,集聚法人财富管理金融机构和要素交易平台,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技术和金融融合发展,发展新兴金融业态,培育发展财富产品专业市场,打造金融科技中心,初步建成面向国际、国内领先的财富金融聚集区。

沙子口片区。产业升级和村庄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快建设南姜高端商务中心、沙港湾等重大项目,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活力海岸和山海城相融的休闲旅游文化小镇。

流亭机场片区。推进传统工业园转型和机场周边社区改造,发展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建设北岸城区服务中心,打造青岛新地标。

黄岛石化片区。承接东岸城区和保税港区高端服务业溢出,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和企业总部管理。

烟台:“一核引领、三带协同、六点突破”

据《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烟台奋力建设制造业强市、海洋经济大市、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充分发挥环渤海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东部沿海重要开放城市优势,以各类国家级、省级园区和功能区为重点,聚集优势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型升级,带动全市各区域、各领域新旧动能转换,促进联动融合发展,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名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示范区和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

发展布局

强化主体功能区理念,贯彻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势基础和发展潜力,积极构建“一核引领、三带协同、六点突破”的全域新旧动能转换总体格局,推动全市各类区域创新、协同、可持续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打造全省“综试区”建设率先突破的强力引擎。

(一)“一核”引领。突出中心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核心引领地位,加快城市功能完善与产业有机更新,突出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烟台开发区、福山区板块,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芝罘区、莱山区板块,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区、牟平区板块,以文化旅游业为主的蓬长协作区板块,促进各区域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和现代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引领极。

烟台开发区。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打造全市现代化经济中心。

福山区。重点发展整车整机、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建设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烟台保税港区。加快东西两区整合,建设区域性、全球性的产业物流配送中心、贸易销售中心和交易结算中心。

芝罘区。培强做优信息技术、医疗康养、产业金融、商贸服务、文教旅游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和商圈经济,打造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莱山区。大力发展金融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共享经济等前沿业态,打造现代高端产业新高地。

烟台高新区,依托山东半岛国家自主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医药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创业示范区。

牟平区。积极提升中韩产城融合引领、循环经济示范、道教养生文化体验等优势,培育壮大医养健康、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生态农业,打造烟台东部滨海生态新城。

蓬长协作区。巩固提升文化旅游、葡萄与葡萄酒、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国际知名滨海旅游名城和葡萄酒名城,叫响蓬莱“人间仙境”城市品牌,创建长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二)“三带”协同。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规划引领、分类指导和政策支持,统筹推进全市县域各功能区错位发展,突出烟台西部动能转换支撑带、南部动能转换崛起带和中东部绿色发展示范带三大县域特色板块,形成基础优势突出、产业联系紧密、功能协同合作的发展新格局,促进全市县域新旧动能转换差异化、特色化、全域化整体提升。

1.西部动能转换支撑带。充分发挥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三个百强县经济实力雄厚、制造业发达优势,加快环渤海潍烟高铁、大莱龙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高精尖材料、现代临港物流、现代化工等优势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打造全省重要的高端制造业新高地,进一步强化对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带动作用。

龙口市。立足打造“技术密集型城市”和“资本密集型城市”,吸引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优化提升高端铝及铝制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高端化工、旅游度假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勇当全市新旧动能转换排头兵。

莱州市。做优做强现代高效农业,优化提升黄金、机械制造、石材产业,培强做大高端装备、电子电器、新材料等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文体旅游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打造中国 (莱州)种业硅谷和山东省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招远市。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滨海新区和东城新区为两翼,重点发展以黄金及贵金属应用、轮胎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材料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以及豌豆蛋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家级黄金特色小镇和全国中德产业合作典范城市。

2.南部动能转换崛起带。莱阳、海阳两市要坚持“依托烟台、对接青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思路,积极承接烟、青两市的产业和要素转移,借势借力加快崛起,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烟青区域合作桥头堡。

莱阳市。重点发展外向型高效农业、现代物流、高端商贸等特色产业,培强做大食品加工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及机械制造、新材料、医药健康、电子信息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城。

海阳市。培育壮大核电、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旅游度假等特色产业,有力衔接烟台、青岛两大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区,建设烟台南部现代化滨海名城。

3.中东部绿色发展示范带。科学适度开发中东部低山丘陵区域,保护强化中东部地区生态涵养功能,探索建立促进保护性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山水景观独特的生态功能区和风景名胜区。

栖霞市。加强水源地保护力度,大力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流域治理工程,全面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取创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打造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城市。

昆嵛山保护区。充分发挥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促进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确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水平“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建设“美丽生态昆嵛”。

(三)“六点”突破。充分发挥烟台市海洋强市优势,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按照“海陆统筹、双向拓展,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集中集约发展,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港口、海岸带、海湾海岛的资源保护和有序开发,规划建设环金山湾、环芝罘湾、环八角湾、环龙口湾、环莱州湾、环丁字湾六个资源特色突出、发展定位清晰、配套体系完备的重点湾区,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快速突破的爆发点。

1.环金山湾。坚持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理念,放大山、海、林、湾、河、滩等原生态特色,深度激活医疗、养生、度假、运动等全产业链健康元素,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创意文化等智慧产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科技新城和滨海养生度假港湾。

2.环芝罘湾。瞄准国际一流滨海商务湾区发展定位,加快芝罘湾港区整体搬迁改造和邮轮港建设,整体推进环芝罘湾黄金海岸综合开发和城市功能综合提升,大力发展金融商务、邮轮经济、精品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倾力打造中国北方的“维多利亚湾”。

3.环八角湾。以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为目标,发挥海港、空港、保税港三港集聚优势,坚持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临港临空物流、航空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港产城一体化互动共生新生态,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打造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领航区和东北亚自由贸易先行区。

4.环龙口湾。突出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打造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新材料集群高地。

5.环莱州湾。加强黄三角地区重要深水港建设,强化海域和沿海未利用地集约开发,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发展生物育种,打造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6.环丁字湾。发挥海岸带腹地空间潜力优势,坚持区域一体化综合开发,集聚发展高效生态旅游、现代商务会展、核能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打造半岛一体化发展新亮点。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