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馆外酒旗风,矮矮槐阴夏日浓。秋入龙池月皎皎,春回牛山雨濛濛。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淄江钓罢归来晚,西寺楼头听晓钟。
这是明代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临淄古八景诗。临淄作为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内涵丰厚的人文景观,历来被人们称颂,让我们一起寻觅这一个个令人陶醉的旅游胜境,一起去聆听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高阳馆外酒旗风”指的是当年高阳城酒馆林立、酒旗猎猎。高阳故城位于临淄区朱台镇南高阳村西约200米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座城邑。城址濒临溡水。溡水由地下泉水汇成,水质优良,清冽甘美。传说附近有一块田地,特别适宜种植高粱。用此处的水和出产的高粱酿造的酒,气味浓郁,有“开坛十里香,酒醉三年醒”之说。当时这里家家酿酒、卖酒。传说著名的酒狂、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曾慕名前来,并死后葬在这里。刘伶墓现在南高阳村东南约500米处。近年来,临淄对高阳故城遗址和刘伶墓进行了规划保护,加大了运粮河及沿岸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研发了高阳系列酒,积极打造高阳酒文化小镇,可谓景致再现。
“矮矮槐阴夏日浓”指的是今临淄区辛店街道矮槐树村的一棵槐树。这棵槐树非常特别,树身低矮,生长极其缓慢,冠如伞盖,虬枝下垂,叶密荫浓。过往的客商都喜欢在树下歇脚。树旁边立着两方石碑,一块石碑上刻着一首七绝诗:“临淄路上矮槐树,密叶团团如小亭。偶在此中休半日,不知六月有炎蒸。”另一石碑上刻着一首五言律诗:“故国非乔木,斯槐不满寻。老干擎新盖,繁枝庇宿禽。经秋犹黛色,入夏更浓荫。挂袍追往事,遗说到如今。”传说宋太祖赵匡胤打天下时,曾率一支人马在该村古邮亭旁歇息。当时正是六月,天气炎热,赵匡胤将汗水浸湿的战袍脱下,挂在邮亭不远处的一小槐树上面晾晒,他则在槐荫里躺下歇息。浓密的槐荫一直为他遮挡着骄阳,日落西山醒来时,他恢复了体力。因为他的战袍是龙袍,压得小槐树从此不再长高,所以这棵树就叫“矮槐树”。从此,这个村子也改称矮槐树村。矮矮翠槐,泽荫后世。近年来,临淄以此景为示,相继建设了齐园、圃田园、太公植物园等一大批植物园,并全部免费向广大游客开放。
“秋入龙池月皎皎”指的是秋天的夜晚,月影倒映在名泉龙池碧水之上的皎洁美景。龙池在今临淄区齐陵街道龙池村,原来面积约有1000多平方米,水有数米深,泉水从池中涌出,即便是大旱之年,泉水依然奔涌不息。龙池的水清澈见底,能看得见水底下的游鱼。龙池四面竹木环绕,环境优雅。池的左右两边分别有两口水井,井里的水面比龙池的水面还高,每当皓月悬空的时候,月影就倒映在井中,好像一个大玉盘沉到了井底(龙池又传说为天齐渊)。为再现水体夜景,临淄区打造了太公湖风景区,实施了亮化工程,打造了太公湖夜景,复建了天齐渊盛景,免费向广大游客开放。
“春回牛山雨濛濛”指的是春天里牛山附近的风光每当春季,牛山上细雨濛濛,松柏吐翠、云气蒸腾,附近的淄河波光潋滟,一派怡人风光。牛山在今临淄区齐陵街道境内,海拔174米。传说周武王灭商之后,姜太公被封到齐国。为了赶在当时实力强大的莱侯之前抢占对都城营丘的控制权,姜太公星夜兼程往营丘赶,却在黑暗中迷了路。一头牛主动带路把他领到了淄河边。然后,牛变成了一座巍峨秀丽的山。姜太公为了感谢这头神牛,便把这座山命名为牛山。牛山及其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齐文化遗存及脍炙人口的传说。山坡下的天齐渊泉水从嶙峋的山石间流泻到滚滚波涛的淄河中,泉流跌宕,水气蒸腾,宛若霏霏烟雨。孟子登临牛山时曾发出过“牛山之木尝美矣”的赞叹,三国时期七步成诗的临淄侯曹植、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清代文坛的代表人物赵执信等都曾在登临此山后留下了赞美牛山、慨叹历史兴亡和人生荣辱悲欢的传世佳作。从明代开始,每年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九的牛山庙会更是远近闻名。
“古冢遗迹怀晏相”指的是人们在晏婴冢旁深切怀念贤相晏婴的情景。晏婴冢在今临淄齐都镇永顺庄东南约350米处,墓前立有明代石碑。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个国君。晏婴尊民爱民、廉洁奉公的政治情怀以及智多谋的政治智慧,世代流传。相传晏子死后葬在他的家旁边。近年来,临淄区在加大晏婴墓绿化和保护的同时,专门修建了长4公里、绿化面积20.5万平方米的晏婴公园,编排了一系列晏婴事迹历史剧,来纪念这位贤相。
“荒台故址吊桓公”指的是后人登临桓公台,凭吊春秋霸主齐桓公时的情景。桓公台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长胡村东南,是一座高台建筑的台址。现台高14米,东西宽86米,南北长70米,是齐故城的制高点。相传是齐桓公登高望远,宴宾享乐的地方。如今绿草覆盖,灌木丛生,已看不到当年的宏伟气象,但前来游览的人,仍可凭吊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赫赫业绩。如今,临淄区将桓公台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了齐国历史博物馆,重点展示齐桓公的丰功伟绩,砺志纪念这位英世君主。
“淄江钓罢归来晚”指的是日落西山,残阳夕照,人们在淄河边钓鱼忘归的情景。淄河又称淄水或淄江,齐故城因为临近淄水,所以得名临淄。淄河是山东境内的重要河流之一,也是淄博境内最大的河流。淄河沿途有很多风景名胜,它作为临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近年来,临淄实施了淄博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了水利风景区,形成了2400亩水面、4300亩生态湿地,对淄河两岸进行了万亩绿化,再现了淄河柳浪闻莺、鱼翔浅底的生态风貌。淄河再次成为临淄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
“西寺楼头听晓钟”指的是每当清晨,临淄县城西部的西天寺沉重浑厚的钟声响彻云霄,声音远达方圆十余里外的情景。西天寺是南北朝十六国后赵皇帝石虎建造的,当初名为兴国寺。到北魏时期,又在寺后修建了5.6米高的大石佛。到了宋代,经过扩建,改称广化寺。在元代被毁坏。明朝初期,在旧址上重建了新寺,改名为西寺,又名西天寺。西天寺规模宏伟,最盛时整个建筑北起石佛像,南至石塔群,跨度约三华里。2006年,大石佛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近年来,临淄重新修整了西天寺,并建设了金陵寺、牛山禅寺等,宗教文化逐渐成为临淄旅游的组成部分。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它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