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5月16日电(记者 薛宇飞)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8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包含了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它的增速放缓,难道说明“剁手党”们不敢买买买了?
国家统计局发文解释称,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主要受“五一”假期错月后移影响,如果剔除假日移动因素,消费品市场总体上仍保持平稳增长。业内人士指出,长远看,想让消费者敢花钱,还要是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节假日因素致增速放缓
4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8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关于增速不高,国家统计局称,如考虑4月份节假日天数同比减少两天的因素,测算4月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与上月持平。
对于统计局的解释,九州证券原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华尔街见闻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通过统计历史数据,可以发现这一效应的存在。例如,2018年6月节假日显著高于2017年6月,导致2018年6月消费同比大幅回升,类似的例子还包括2018年9月、2019年3月,节假日偏多,消费额同比增速较高。节假日较少的例子包括2018年4月、5月、7月、10月,这些月份消费额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邓海清称,更为准确的数据要看1~4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因为2019年1~4月与2018年1~4月的节假日是相同的,累计增速已经剔除掉了节假日的影响。
2019年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8.0%,这一累计同比增速,虽然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但也高于4月单月的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统计了网上和线下的实物商品消费,而服务消费方面只包含了餐饮收入部分。因此,有机构认为,近些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高,也与未将消费金额日益扩大的服务类或虚拟类商品统计进去有关。
招商证券2018年初发文称,将网上服务零售额加总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或单独将餐饮收入与网上服务零售额相加,可以看到包含了网上服务的广义社消指标和广义服务消费指标自2016年以来整体处于上行趋势,其同比增速高于社消同期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已经不能反映当前中国居民消费的全貌。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高,还是与居民收入有关,不过,服务类消费在居民日常消费中的比重已经较大,若考虑到未统计服务类消费的因素,也能解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振。
汽车、服装类消费负增长
在4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占比超过1/3,但增速仅有2.0%。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也就是说,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更低。
苏剑称,这一现象很好解释,即规模企业出售的是更加高档的商品,在居民收入增速放慢的情况下,消费者会率先减少这方面的支出,而食品、日用品等生活刚需产品受到的影响较小。
在几大类商品零售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出现了负增长。苏剑举例说:“据我所知,有人做高档服装生意,之前每一单能赚700元,现在只能赚500元;之前3万元的营业额只需销售40单商品,现在要60单。”
汽车销售自2018年以来一直萎靡不振,4月份的同比增速为-2.1%,也拖累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仅增长0.1%。受房地产调控影响,4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调,其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速较3月下降1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2%;家具类零售额较3月下降8.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4.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11.1个百分点,同比增长-0.3%。
人民币(中新经纬 张义华 摄)
中新经纬客户端查询数据发现,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近几年出现了缓慢下行的现象,此前绝大部分的月份中,该数据都能维持在10%以上的增速。苏剑表示,只看一个月的数据变化,存在偶然性,后续还要再观察,不过,在整体经济上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或是趋势性的。
光大证券指出,4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预期不宜过度悲观,从他们的终端调研情况看,消费边际改善的趋势未见明显反转,对二季度及全年消费情况的预判应结合5月数据情况再做综合考虑。
统计局也称,判断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相邻两个月之间波动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判断趋势。从4月份整体的生产、需求、就业、物价和企业生产预期等方面的指标综合变动趋势来看,经济运行总体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高增长,让消费者敢花钱,还要是继续努力扩大就业,想方设法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保保障制度,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