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传播途径方面,原“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的官方说法变更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对此,多位专家解读分析指出,新版诊疗方案已明确新冠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虽然它并非主要传播途径,但必须高度关注、严阵以待,对于已进入总攻关键阶段的疫情防控而言,更是要“扑灭每个可能点燃疫情的火苗”。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秘书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主任医师之前受访时,就明确认为新冠病毒存在消化道传播,并强调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也非常大。他20日在电话中对中新社记者说,这次疫情,气溶胶传播不是一个主要途径,但必须要引起高度注意。因为新冠肺炎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含有病毒的飞沫在密闭的空气环境中有可能变成飞沫核,病毒通过飞沫核可以在空气中比较长时间存活,也可以出现一些较远距离的传播,这会给疫情防控增加困难。
林炳亮指出,气溶胶传播“多数是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公众在人流比较多或者通风不好的地方,就需要配戴口罩防护。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粪口传播途径方面,已从患者粪便里检测并分离出病毒,说明粪口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粪便里面存在病毒的话,它就有可能会形成气溶胶,所以下水道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早在2月8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援引卫生防疫专家观点指出,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疫情的气溶胶传播方式引发关注,但国家层面此前表态一直为“尚待明确”。
“上海方面的明确与国家卫健委的谨慎,南北气候差异应当是个不起眼的次要考量,核心是涉及全局性防范应对措施的传播方式认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原副理事长、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副院长吉永华教授通过网络接受采访表示,相对于细菌,病毒的体量尺度要小得多,更容易随意四处扩散,包括唾液传播、气溶胶传播、粪口传播和近距离接触传播,任一传播方式均有可能性,但理性的认知是要区分传播方式形成疫灾的危害概率孰重孰轻。
吉永华强调,由于本次疫情来势凶猛,唾液传播和近距离共处接触传播被普遍认定是主要传播方式,但从疫情防控的缜密性和防患于未然,他支持对气溶胶传播、粪口传播“宁信其有”的态度,加强各种传播途径的防控,“扑灭每一个有可能点燃疫情的星火苗子,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微不足道概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江亿认为,一般来说,只有从感染者呼出的气体或其他方式与感染者紧密接触的气体中的气溶胶才有可能感染他人,而这些气体在空气中会很快被稀释,当稀释到一定程度后,其中有病毒的气溶胶已经非常少,就不再有感染他人的危险。
“所以关键是有效的稀释,换句话说,就是有更多没有和病人接触的空气与其混合,使带有病毒的气溶胶被充分稀释。”他举例说,从某位使用香水人士身边经过时,可能会闻到香水味,但在空旷和通风场所走过后很快就闻不到,原因就是带有香水味的气溶胶已被稀释。如果把该人士换做一位感染者,公众处在能够闻到香水味的位置,很可能会通过气溶胶被感染,而如果其空气被有效稀释,被感染的机率就非常小。
至于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是否影响开窗通风的问题,江亿指出,室外空气量极大,已被充分稀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除非紧挨着传染病房的排风口,或者和感染者居住房屋是香港那种“握手房”关系),不会再有问题,完全可以放心地开大窗户通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