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险蓝皮书”系列研究报告,将为政府决策和业界经营提供参考。 上海健康医学院供图
中新网上海12月13日电 (记者 陈静)《健康保险蓝皮书:中国健康保险发展报告(2021)》(下称“蓝皮书”)13日正式“出炉”。
据此,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共同发展,已经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保障的格局。普惠型补充医疗险这一新业态在试点当中涌现,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全民准入、商保承办、准公益运行”的模式,实现了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民众有感。
根据“蓝皮书”,2020年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更好地覆盖基本医保不予支付的费用,这带来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爆发性增长。至2021年9月底,至少12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了专属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试点,总参保人数超过了7000万。“蓝皮书”分析指出,在市场化程度方面,政府引导型与医保推动型两种模式都在进行有益探索,改进健康管理服务,尝试多平台协同推广。
“蓝皮书”显示,2020年,健康保险展现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韧劲。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群体数量日益增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方兴未艾。2020年,以带病人群、特殊病种、特定地区为保障条件的个性化产品竞相进入市场,并且逐步将医疗新技术、新药、特药等纳入保障内容,保险的保障属性进一步凸显。
据悉,上海健康医学院携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聚焦中国健康保险发展的现实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编撰“健康保险蓝皮书”系列研究报告,以期为政府决策和业界经营提供参考。根据“蓝皮书”,至2020年底,全国有65个城市落地了近百各城惠保项目。保险产品创新明显呈个性化、区域化,局部突破特征。“蓝皮书”课题组方面指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抗风险能力,且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手段突破了传统商业健康险风险选择逻辑,是商业保险推进与政府合作,推进普惠型保险产品的重要创新探索。不过,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吴韬教授13日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健康保险的发展尚未成熟,发展规律有待探索。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险开启政商合作新路径,但模式尚不成熟。
长期来看,中国健康保险业仍需要政策支持;个人卫生支出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会进一步放大给商业健康险的“补位”留下了较大空间,需求端仍存在较大空间;疫情凸显了健康和保障的重要性,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对风险保障的关注,释放了潜在的保险需求。“蓝皮书”指出,整体而言,健康保险发展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压力,重大疾病保险依然是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主要险种,但其发展面临渠道困境、市场饱和、投保人购买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
长期来看,健康保险发展呈现五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实施共同富裕战略背景下,政策红利仍将释放;二是行政机制与市场机制在补充医保领域深层次融合;三是需求端仍存在较大空间;四是产品结构调整,风险保障功能和储蓄功能渐趋分离;五是跨界融合进一步强化,“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保险+科技”“保险+特药”等创新不断深化。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助推健康险需求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加快了互联网颠覆传统模式的步伐,健康险行业呈现三个“快”特征:互联网健康险业务发展快;互联网健康险相关创新型公司融资快;健康险直播上量快。“蓝皮书”通过对数十家从事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调查后发现,健康管理服务在健康保险业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保险公司应该积极布局,推动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建设,创新“保险+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蓝皮书”指出,2020年,线上诊疗正在成为常态化服务模式。“保险+”成为行业共识,各主体积极推进产业链合作,开展跨界融合。在“保险+医药健康”领域,一方面,保险公司以线上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与医药健康产业资源合作,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在“保险+科技”领域,新冠肺炎疫情倒逼行业聚焦自身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和数据的开发应用,加强精细化管理,提供智能化服务等,加速了数字化变革的进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