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就业难 高校有必要引入创客机制
2015年的毕业季已经近在眼前,就业压力没有丝毫缓解的迹象,747万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国家通过调整政策导向,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结构改变,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的人力需求明显上升,也成为更多应届生的新选择。
政府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而在企业层面,近年来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包括众多传统企业在内的人力资源需求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在这种形式下,大学生年年就业年年难,到底难在哪里?
实战经验匮乏 大学生就业之殇
其实,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题,媒体在最近几年的相关报道中都会给出相似的答案,企业不缺工作岗位,真正的困惑还是来自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这其中包括薪资、工作环境、专业对口等因素,2014年全国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水平为2443元/月,但实际上在每年的调查中,都会有近四成受访大学生希望首份工作月薪在3000元以上。对此,多数企业的反应是“薪资=实战能力+职场经验”,尤其是以民营企业和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为代表,对学历、出身并不看重,反而强调通过实际工作来发掘新人的潜力,薪资与能力挂钩。
实战经验,恰恰是应届毕业生的“软肋”。虽然大学期间通过兼职等方式获取工作经验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但是这依然无法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迷茫,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兼职工作大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大学生想要获取专业经验,却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口。
很多人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成功总是与风险同在。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创客”,总理在众多场合都对创新表示支持,这也让民间热情高涨,从网络众筹到小微团体,无论是热血青年,还是海尔这样的巨头企业,都在积极尝试创客,期冀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整合创意、设计、制造,不拘一格盘活多方资源,满足不同需求。创客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限制,只要你有好的创意,有可以实现目标的理论依据,就能吸引到资金支持去完成最终设想。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与其让大学生自己摸索着去当创客,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创客机制引入校园,提前为就业难题做好解决方案。
“校园创客”接地气 提前就业不难
创客机制进校园,不能当做竞赛一类的活动去做,而是必须要有实战性,让企业参与进来,否则毫无意义。
5月29日,青岛大学图书馆内,首届深度实战营“逗夫脑”公关创意大赛拉开了帷幕,名为“大赛”,实际上却是一场真刀真枪的创客运动。对此,青岛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王洪运介绍,这些年学校一直在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但与单纯的讲座和指导相比,学生们更需要实战的历练,“通过和企业联手举办创意大赛,可以让学生得到真实的工作体验,一旦创意被采纳,对他们的激励和就业方向都是非常有利的。”
让大学生变身创客,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能让企业挖掘潜力人才,是双赢的结果。赛事主办方青岛深度传播集团是业内知名的公关公司,“中国公关20强”之一,近年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也使得公关传媒行业迅速崛起,人才需求增大,但是和其他行业一样,他们也面临着如何吸引、选择优秀应届生的问题,公关类企业正在成为“香饽饽”,可是很多潜力人才却因为各种原因擦肩而过。
那么,通过将“逗夫脑”创意大赛引入校园,参照企业真实的公关需求,要求大学生以各种视频、设计、策划、文案等形式进行原创,提升品牌的公众影响力,相当于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创客平台,优秀作品不仅会获颁奖金和证书,获奖者还能获得深度传播集团提供的实习岗位,一经录取,待遇也将高于同级别员工。
“有没有这个实力,能不能成为公关人,只要到这个平台来一试身手便知。”青岛深度传播集团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创客模式,可以让在校大学生多年来的所学所悟有用武之地,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优秀的可塑之才,从而形成有效的人才储备机制,解决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供需难题。
年年就业难,难在企业求贤若渴,而大学生犹豫不决,造成这种局面,正是因为二者之间缺少了有效衔接。当创客成为一种趋势,当人才成为一种需求,实际上已经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创新环境,现在由企业牵头,把校园升级为创客的摇篮,相信就业问题很快就会转变为怎样更高的创业了。
上一篇:青岛商圈 说说和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