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小头条 > 正文

中国首推英语“国标” 将为教育考试带来颠覆性变革

2018-05-08 15:5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到:

资料图:孩子们在学英语。杨艳敏 摄

中国首推英语“国标”:能否“一统天下”?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诞生将为中国英语教育考试带来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文/秦宽

4月12日,经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称《量表》)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

据新华社报道,作为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量表》划分成3个阶段,9个等级,以语言运用为导向,从听、说、读、写、口译、笔译、语用、语法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多层级能力指标体系,为衡量英语能力提供“标尺”,最终实现各类英语考试“量同衡”。

2018年6月1日,《量表》将正式实施。而在此基础上研制的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也正在进行中。种种迹象表明,它的诞生将为中国英语教育考试带来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英语测评改革

教育部考试中心外语测评处处长吴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外语教育教学和考试制度明确了改革要求,《量表》的研制工作就此埋下伏笔。《意见》在“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中,提出了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

作为回应,教育部设定了目标: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多元的现代化外语测评体系,同时推动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而《量表》正是这次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它反映了过去在以应试为导向的中国英语考试历史中,英语学习者普遍面临的“考试强、能力弱”的困境,也折射出在目前变动不居的国内外环境下,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提出的新要求。

2017年11月,一年一度的《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公布。报告以全球80个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共逾100万英语学习者为样本,系统分析了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以国家为单位分层、排名。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英语熟练度获52.45分,列居第36位。这个分数虽自2011年起稳步上升,但中国还是被归为“整体低熟练度”国家,与排名领先的荷兰差近20分,排名居立陶宛、希腊等国家之后。

报告分析指出,中国国民对英语的应用,整体停留在“理解歌词、就熟悉的学科撰写电子邮件”与“在英语国家和地区旅游”之间,与“工作时上台发言”“轻松阅读高级文本”的高熟练度相去甚远,英语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存在明显短板。

《量表》设计团队学术带头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研制《量表》的初衷就是要“让英语教学回归本质”。它的诞生,如同在中国英语教育的“教、学、测三个方面建设一座桥梁”,连通三者,促进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也令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专四专八、PETS等现有的十几种主流英语考试,在未来拥有一个可对接的标准。如此,各类考试之间的分数、等级将可相互对照,很大程度上解决它们从前无法互认、学习者必须参加多项考试而负担沉重的困境。

此外,刘建达还强调,学习者也可根据《量表》评估自己的英语能力水平,在他看来,“这次改革很关键”。

一个有近200人的专家团队在推动量表的研制。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透露,这些专家均来自国内外一线高校、研究机构,代表了当前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最高水平。

同时,由于《量表》未来将服务于国内各项英语考试,这个团队也包含了多个全国性英语考试项目的专家,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专四专八的学术负责人,相关心理测量的专家,以及参与过国外语言能力《量表》研制的外国专家。

《量表》的诞生

从2014年6月启动方案设计工作开始,专家组成员就开始制定方案。半年时间里,200多个专家围绕“如何定义语言能力”、“什么样的《量表》才符合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在国际上获得相当程度的认可”等问题展开研讨,并给出详细定案。

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这一阶段内,200多位专家兵分八路,协同作战。此间,大家既参考如共设六个级别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称《欧框》)等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国际量表,也结合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现状,最终制定出适用于中国的英语等级量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完全照搬外国模式。

刘建达举例说,日本研究者曾照搬《欧框》模式,结果日本80%的英语学习者仅达《欧框》的一至二级,达到三四级的仅有20%的学习者,几乎无人能达高水平级别。刘建达认为,日本的经历对中国在制定标准时的启示是,必须基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什么是“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刘建达说,中国英语学习者多呈现“重读写、轻听说”的特点,因而研制《量表》时,要着力填补往日英语考试系统普遍对语言运用这一块长期忽视留下的空白。此外,中国各个地方的英语教育水平不一,学生能力各异,《量表》的设计也要通过实证研究、反复论证,以反映中国英语教育的复杂情境。

最终,专家组参考国内外相关语言学、教育学理论,对语言能力进行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力描述框架”,将语言能力分为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知识、语言策略、翻译能力等,同时对理解和表达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语言知识、语言使用策略进行描述,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描述体系。

在这个总框架下,再通过“能力描述语”(“can-do statement”)对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进行详细描述,这就是描述语收集和分类、修改、验证等第二、三阶段的工作,也是被刘建达等多位参与《量表》研制工作的专家视为最重要、最耗时耗力的部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一份《量表研制过程》时间表显示,这项工作从2015年2月开始启动,专家们在半年时间内,运用文献法,穷尽国内外的教学大纲、英语能力标准及教材等多种材料,以提取出有关英语能力的描述。

同时,还采集了不同学段内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描述,而对未收集到但又确实存在的语言能力,专家们则采用撰写法进行补充,最终产生了2万余条“能力描述语”的描述语库,作为整项工作的基本盘。

此后,专家们首先按照“清晰、严谨、有代表性”等原则,对描述语进行筛选、分类,并基于对中国学生在小学、初高中学段整体英语能力的分析,将中国英语学生的能力初步量化为“低、中、高”三段,共9个级别。然后,以一至九级的“能力等级”为纵轴,以能力描述参数分类为横轴,专家们再将描述语填充进这个“巨大无比”的坐标系中,《量表》的雏形终于诞生。

教育部考试中心吴莎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后期对描述语的修改和分类、分级验证的工作相当繁杂,整个过程从2015年9月起,耗费了整整1年半时间。

2018年1月,《量表》设计最终步入收官阶段,并于2月12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签发,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同期,它与国外英语考试的对接工作也在加紧进行。

这份长达107页、分成“三段九级、包含70多个维度”的英语能力量表,全方位覆盖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范畴,其中每条描述语都对使用者的行为(能做什么)、标准(能做的程度)及具体条件进行定义。

在一份文件中,刘建达大概对照了不同级别对应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能力:一、二级较适用于反映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的能力;三、四级则对应初高中阶段的学习者,由此层层递进;五、六、七级则较适用于大学阶段公外及英语专业的能力发展层次;八、九级则对应高端英语人才。

资料图:考生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朱一鸣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四六级是否退出“需要通盘考虑”

自《量表》即将实施的消息传开后,围绕它在教、学、测三方面带来的变革,民间掀起了激烈讨论:《量表》实施后,以此为纲的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会取代如四六级等主流英语考试吗?它的诞生又将为老师的教学和学生未来考试带来哪些影响?

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吴莎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量表》推出后,希望能为各类英语考试提供能力层级定位的参照,通过将不同考试的分数和等级与《量表》对应,帮助社会更好地理解不同考试的结果,促进多种学习成果的沟通互认。

但具体到四六级、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等会不会退出市场,吴莎认为,由于它们涉及面很广,拥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也在社会上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因此目前对此尚未有定论,“还需要一个通盘的考虑”。但也不排除有关部门未来会基于这个标准,对一些重复性强的英语考试进行整合。

吴莎说,考虑到中国教育深受应试文化的影响,目前很难预计在《量表》与相关考试出台后,社会上会不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这不光是在中国,整个亚洲地区的考试都有类似情况。”    

吴莎呼吁,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都应该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这次改革。

刘建达在接受采访时称,完善中国英语学生的整体英语能力,还是要通过制定测量标准来实现,过去,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哑巴英语”的情况,而《量表》则通过矫正标准,平衡语言运用能力在能力测量的比重,改善中国学习者“说”“译”普遍疲弱的状况。

2016年12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与英国方面签署了相关文件,目前负责《量表》设计的中方团队正与外方团队合作,率先推动《量表》与雅思、普思等国际英语考试对接。据悉,该项对接工作预计在2018年底完成。而与美国考试服务中心(ETS)托福考试的对接工作也计划于2019年完成。

负责《量表》与雅思、普思考试对接工作的英方学术带头人Barry O’Sullivan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对《量表》的对接工作及其在国际上的认可情况表示乐观,与雅思听力部分的对接工作已经完成,所有对接工作将于2018年底完成。届时,中国英语学习者可将《量表》与雅思的分数进行对照。

但Sullivan也表示,在能力描述是否准确、与国际考试对接是否顺利方面,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检验,“但这并不稀奇,当年《欧框》的系统也经过了反复验证。”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