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观象山 | 今天,青岛召开重要会议!明确今后改革路径!

2019-08-03 13:33 来源:观象山
分享到:

这个时代,属于努力奔跑的人。

受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关怀与信任、国家战略频频加持的青岛,已经处于发展的“风口”。如何“迎风飞翔”?如何用行动支撑梦想?今天(8月2日)举行的青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给出答案:迅速掀起创新改革的新高潮,趟出一条开放创新引领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1、青岛为什么“着急”

“着急”“焦虑”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奋力前行的动力所在。如果小富即安、安于现状是永远不会有这种不安情绪的。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无论从哪个维度讲,青岛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来都不是“旁观者”。

青岛抓住过一些重大机遇,不然不会成就“上青天”的美名,也不可能有“品牌之都”的金字招牌,更不会有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等耀眼光环。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新一轮发展中,青岛的脚步慢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但青岛正在奋力追赶。今年上半年,青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而深圳增长17.6%,杭州增长10.9%;青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6%,而深圳增长6.6%,杭州增长16.8%。这些差距的背后,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距。

每一个城市的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为经济源源不断输血的新产业、新动能。青岛意识到,以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不仅无法昂起山东的龙头,无法扛起国家战略的重托,无法做出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应有贡献,更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在后面。

2、“南深圳、北青岛”坐实

对未来目标的设定,通常的表现形式为一堆枯燥的数据,而青岛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深圳、赶深圳”,最简洁明晰地传递出青岛的愿景是什么、青岛要干什么、青岛的状态是什么。深圳可见、可感知,青岛的未来自然具体而清晰,可体悟、可触摸。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关照,无论是从禀赋还是担当考量,青岛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深圳”。

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可以说,这是为青岛“量身定制”的顶层设计,赋予了青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以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等为重点的大开放大发展的“大势”。

而正是在这次会议上,青岛与深圳再次“同框”。在北方的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在南方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传递出中央对青岛和深圳的极大信任与高度期许,表明“南深圳、北青岛”已成为国家战略布局中的两个重要支点。

这样的战略安排,再次印证了青岛将深圳作为学赶目标的必要性。对这次中央深改委会议,海内外媒体反响热烈,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解读的标题就是“南深圳、北青岛”。

也就是说,“南深圳、北青岛”这不是青岛的“一厢情愿”,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与期待。

3、把改革作为“冲击钻”

蛮干不是实干,“病急乱投医”只会适得其反。重新出发之前,青岛必须冷静地思考:面对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如何塑造青岛新的独特竞争优势?青岛要塑造什么样的竞争优势?

首先要认清一个现实: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各地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差别已经不大,政策等条件也趋于相近,大都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创新思维、改革机制、改变路数,谁就能抢占先机。

这不是妄断,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现实。在结束了北京、上海和雄安新区学习考察后,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感触很深:“最让人受触动的并不是他们的建设发展成果,而是他们创新改革的那种精神,自我革命、勇于探索、制度创新、流程再造,这些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必须从改革中找出路,以开放促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把改革作为抓落实的‘冲击钻’。”

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目标、新路径,靠传统思维、用老办法,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进行方法和路径上的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改革。这正是青岛再出发的发力点、突破口。

开放、改革、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仅仅存在于观念之中。眼下,青岛正在全面发起15个攻势。这本身就是青岛的一项重大改革、一次重要创新。这15个攻势是一个有机整体,突破了传统的部门工作割裂,既互相牵动又互为支撑,既自成工作体系又相互交叉。

推进15个攻势的过程,就是整体部署改革发展、协同推进工作的过程,把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联通、各个方面贯通、各个环节打通,形成“搞活一座城”的工作整合、重构,增强了改革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也就是说,这15个攻势就是青岛迅速掀起创新改革新高潮的“主阵地”,打好了这15个攻势,青岛的开放、改革、创新就将再上一个大台阶,青岛创新改革的新高潮就将到来,青岛面貌就会为之一新。

4、自我革命,流程再造

体制机制是改革的“对象”。党政机关存在决策效率、落实效率、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政决策层级太多,决策程序太漫长。一个大的项目来,要从科级到副处、到正处,再到副局长、再到局长,从下而上的协调是效率极其低的,很多的效率都被消耗在了漫长的协调中去了。

青岛提出流程再造,打破这个局面,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其中一个办法就是顶格协调推进机制。具体做法就是,一件重要事项,如果最终要局长决策的话,那么从一开始协调推进就由局长来召集,由各方面去论证、去推进,并在规定的时间反馈结果。这样就可以让协调推进过程由“串联”变成“并联”,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青岛把盯住处长、改造处长作为流程再造的重要内容。

通过流程再造,青岛最终想要达到效果是:官越大越是忙,级别越高越要担当,没点真本事的都不敢当官,真正让在状态、有能力、敢担当的干部居于领导岗位。

5、用人打破论资排辈,打破条条框框

“搞活一座城”,决定性的因素是干部队伍。这次市委全会通过的《关于奋进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加快建设“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意见》,对新形势下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怎么选人用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谓“三化一型”,就是指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素质和能力强的干部。

选人用人的导向如何,影响着政治生态,特别是干部队伍状态。青岛明确选人用人的导向,就看两个字:实绩。

围绕这一导向,青岛将打破论资排辈,打破条条框框,一切从岗位需要出发,不唯年龄学历资历,不搞平衡照顾,谁能干谁上,谁能担当得了谁上,谁有本事谁来干。

这么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那些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把那些混日子、没起色的“官油子”坚决调整下去。

青岛作为“干部摇篮”,为全省全国输送了不少优秀干部,尤其是近期,青岛成长起来的干部频频走向全省,在很多重要岗位担任职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干部的选拔上,青岛将更加注重向基层倾斜。青岛加大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力度,拓宽基层干部成长空间,明确镇街干部收入高于同职级的区市直机关干部10%以上。通过提高待遇,鼓励和引导善于学习、理论水平高的干部下到基层去锻炼,对经过锻炼和考验、比较成熟的人选,将充分信任,放手使用,优秀的从当地就开始提拔。

除了“内部循环”外,青岛还开辟了“内外循环”通道。选派优秀干部到深圳的企业和中介组织等体悟实训,就是一大创新。首批150名干部通过实践锻炼,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襟、提升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可以想见,如果这一举措持续下去,当去过深圳体悟的干部成为主流,青岛整体上就具备了浓厚的市场化、法治化环境氛围,这座城市的面貌也将焕然一新。

改变已然发生。身处舆论场的青岛,边想边干,变化正在发生。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今年上半年,青岛生产总值达到6552.7亿元、增长6.4%,高于全国、全省。货物进出口增长17.2%,增幅超过深圳,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长13.4%,较去年同期提高22.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50%以上。

数据的背后是青岛传统落后产能在加快淘汰,新动能要素在逐步集聚,新旧动能正在接续更迭,是社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投资结构得到优化,投资空间进一步打开。

随着15个攻势的全面展开、逐步见效,城市的开放优势进一步增强,城市的现代气质进一步彰显,城市的活力因子进一步释放,城市的时尚特质进一步提升。

创新改革新高潮的迅速掀起,将给青岛带来怎样的改变,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