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正文

【青青岛评论】“立体”大青岛与“更舒适”的未来

2019-10-05 19:17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作者:张楠之

无论是生活于此,还是为这里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阳光沙滩所吸引,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进入青岛早已不是一件难事——汽车、火车、飞机、邮轮,陆海空的任何一种方式,海陆空的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直达这里。

但对于曾经的人们而言,这却确曾是个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内,独轮车、架子车、自行车甚至两条腿,都曾是进入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但今天,这一切都已经走进了历史,在年轻人眼中变成了不可思议的过往。

1979年冬,家住北岭村的李侠每天一早就会守在北岭的大长坡下,等着“拉大车的”经过。这是一个连最有力气的“拉大车的”都要望而生畏的大坡,也是很多像李侠这样的推车人的“生意”福地。

每推一次能赚三到五分钱,这些钱攒起来,便能买到足以让14岁的李侠高兴整个寒假的鞭炮。

现在的北岭,仍然可以见到这个大坡的影子,但却没有人再把它视作畏途。城市的发展早已让靠人力拉车送煤运菜的时代一去不返,而对于机动车来说,再陡的坡也只是一脚油门的小事儿。

这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是曾经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留给这座城市最后的背影。

小白干路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南路、重庆中路和重庆北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进入青岛的唯一一条高等级公路。如今,虽然它仍然是如此的繁忙,地位却早已不复当日。

这不仅是因为有了更多进出青岛的道路,更是因为今天的“青岛”早已不是那时的“青岛”——那时的“青岛”是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有限辐射的“小青岛”,今天的“青岛”则是将胶州湾拥入怀中的“大青岛”。

“小”注定了“青岛”与外界连接的有限性,而“大”则注定了“青岛”与外界连接的无限可能。

直到2000年前后,连接这座城市的火车仍然大都是绿皮车,绿色的车皮、硬硬的车座是它的外观,而人们对绿皮车的记忆,更多的则是春运期间有时不得不从车窗硬挤进去的痛苦,与挤在人群中数小时难以动弹的憋闷。

但如今,动车、高铁早已将其终结。人们也早已告别“不舒适”的体验,转而寻求是“更舒适”的未来。

今天的青岛,已经有了全国领先的公路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市高速公路14条共836.1公里,全省排名第一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四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普通国道8条共677.8公里,普通省道21条共1549.5公里,全省排名第一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二位;农村公路总里程11722.3公里。

有了全省率先开通的地铁。地铁实现从无到有,2018年底总运营里程915万列公里,总客运量15294万人次。

有了相继建成通车的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青连铁路、济青高铁、董家口港区疏港铁路,2018年铁路实现客运周转量105.36亿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90.90亿吨公里。

有了连接五湖四海的青岛港。2018年港口吞吐量5.4亿吨,居世界第六位;集装箱吞吐量1932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八位。

有了进入“门户机场”时代的空港建设。胶东国际机场即将建成,2018年末拥有航线192条,增长3.2%。其中,国内航线160条,国际航线29条,港澳台地区航线3条。

这是一个与世界立体联通的大青岛。

在大青岛的内部,有连接青、红、黄的蜿蜒悠长的跨海大桥,有连接老城区与西海岸的海底隧道,更有在地下不断延伸的地铁线路。

这里曾像很多城市一样是自行车的海洋,而如今,车水马龙之间,自行车已经成为稀罕的存在,私家车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什么是幸福?

有人说,幸福就是当你想来次旅行时,能够“说走就走”。

而“说走就走”的前提显然是良好的交通设施与便捷的交通工具,这一切,在青岛,无论是向内还是向外,都已经实现,并且在变得越来越好。

什么是快乐?

有人说,快乐就是前行之路畅行无阻,一路顺风。

这样的前行,是生活的,也是出行的,这样的快乐,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畅行无比的交通设施,让这些都变成了美好现实。

这背后,是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持续投入,是人民群众勤劳智慧的努力,是全体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懈追求。

这背后,是出行工具的更新换代,是延伸得越来越长的国道、省道,是越来越宽、越来越长、越来越繁忙的高速公路。

这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梦想照进现实,是无数普通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无数普通人越来越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这背后,更是越来越繁荣昌盛的祖国,是无数人的梦想汇聚而成的“中国梦”,是越来越触手可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