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春耕在即,农时紧迫。本报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蹲点采访,全面展现当前山东各地加强春耕备耕和越冬作物田间管理,推动农资企业加快复工复产,打通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民下田等堵点的春季农业生产真实境况。
菏泽:
第一书记奔走田间地头这一天
□大众日报记者 王兆锋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帮助农民不误农时,抓好春季农业生产?2月25日,记者在菏泽市牡丹区跟随省派第一书记们奔走田间地头,为农民农业生产“会诊”解忧。
时间上午10时许
家庭农场里解难题
春寒料峭,安兴镇船郭村荣乐家庭农场东侧,一河碧水荡漾。
40岁的郭心涛,一边修剪果树枝,一边介绍农场的情况。6年前,他返乡创业,流转150亩土地种果树。爱钻研的郭心涛,种的果树不一般:“这棵果树能结三种水果:杏、桃、李子。”
说起目前的发展情况,郭心涛表示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周转不过来。“以前从一家银行贷款了25万元。现在进行春季农业生产,需要资金150万元。可是必须先把这25万元还上,才能再贷款。现在手头紧张,这周转的25万元怎么还,正在作难呢!”
挂职牡丹区委副书记的贾国斌和省派第一书记陈文军、孙乃栋、江凯,就郭心涛的难题进行了现场“会诊”。“会诊”后,贾国斌立即给泰山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菏泽中心支公司总经理侯本强打电话,介绍了郭心涛的情况。侯本强当即表示,公司将利用省里的“政银保”政策,尽快来农场考察,同时可以为农场提供相关保障和支持。
郭心涛长舒一口气,这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大家在农场里边走边商量,为郭心涛农场下一步发展支招:“不要自己闷着头干,要和科研院所合作;要在名优稀特上下功夫,多方开拓市场;沿河建一条路,依托农场,发展观光旅游……”随后,第一书记们和菏泽学院农学院联系,菏泽学院农学院的负责同志有意向在农场建教学实践基地。第一书记还和一家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联系,探讨对农场的水果进行深加工。
“第一书记一来,给我送来及时雨,给我吃了‘定心丸’。我要再流转200亩地种果树,每50亩一个品种,同时搞林下养殖,发展观光旅游,带动更多乡亲发家致富……”郭心涛对下一步的发展充满信心。
时间下午1时许
村委会里的“头脑风暴”
“干劲有,但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何找项目找路子?有时候我感觉迷茫。”船郭村党支部书记郭心合坦言。
“要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像郭心涛返乡创业,有项目、有压力。上午我们帮他解决几个问题,但如何帮他化解风险,需要村党支部参与。他的项目做大了,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人才、土地、资金和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船郭村村委会办公室内,第一书记们认真听着,并为船郭村的发展“支招”。
“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优势,村党支部的负责同志要换思路,跳出船郭村看船郭村,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精准发力。咱村基础好,自然风景好,两条河交汇而过,又有农场,发展观光旅游有很大的空间。”
“要在‘特’字上做文章,有个村的小伙子养观赏鸽,通过网络把鸽子卖到全国,一对鸽子卖一万多元,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书记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时间下午4时许
扶贫大棚里找销路
这几天,吴店镇牛楼村90后青年吴壮壮,面对怒放的金黄色观赏向日葵,有点犯愁。
去年,他承包了扶贫大棚,从云南引种了观赏向日葵和玫瑰。向日葵批发价一棵3到5元,一个大棚一年产4万棵,效益可观。吴壮壮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遇到疫情。
“受疫情影响,滞销。现在,还有2万棵观赏向日葵和3万棵绿化用的玫瑰苗卖不出去。为了种花,我借款25万元,本想着春节后挣回来。”吴壮壮给省派牛楼村第一书记丁茂坤说,“为了省钱,我没雇人,一家人在大棚里忙活,有时候凌晨4点就起床。”
丁茂坤和贾国斌商量:“把花分束扎好,写上‘第一书记扶贫项目’字样,摆放在公众场所,帮助吴壮壮推销。”
“我们把这个思路拓展下,比如,一家连锁超市在菏泽有多家连锁店,我们可以把花摆进超市。对接好电商平台,在网上打开市场,可以联系促销……”贾国斌一边说着,一边和熟悉的电商平台负责人联系。第一个电商平台是做食品的,不适合卖花;第二个电商平台是做牡丹苗销售的,正好可以售花。随后,贾国斌又联系到超市负责人,让吴壮壮和超市负责人对接。
“春季农业生产,农民还有不少困难。这几天大家要在田间地头忙活,帮助农民解决具体问题,同心协力共克时艰。”贾国斌说。
潍坊:
往年担心花不开,今年担心花照开,“江北第一花镇”借“空窗期”探索农业升级之路——
韬光养“卉”待花开
□大众日报记者 杨国胜 都镇强 通讯员 王新杰
往年春节假期,记者总会开车去青州市黄楼街道买上几盆花卉,为假期增添些许“春意”。黄楼街道素有“江北第一花镇”的美称,2月20日上午,记者又一次驱车赶到这里,只是与以往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相比,今年的黄楼显得有些冷清。
“有影响,毕竟春节期间是传统的销售旺季。”在黄楼街道黄楼村的一间花棚中,蹲着的刘民太正在为自家的芹叶牡丹剪枝。
往年此时,刘民太最担心的是花不开,如今他最担心的是花照开。“街道聘请的专家、街道干部多次来棚里,他们给支招延长花期,等到疫情缓和时再上市。”听了建议的刘民太选择了延长花期。
类似于刘民太这样的花卉种植户在黄楼街道可以说到处都是,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花卉产业已经成了黄楼街道的当家产业。不仅农户成群搞花卉,还涌现了百余家花卉龙头企业。种植规模大、资金投入高,让不少花卉企业在这次疫情中也经历了一番“洗礼”。
受疫情影响,山东七叶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原定正月初六全员上班的日子一推再推。“工人都是附近村的,但不少管理人员是外地的,没法及时返回到工作岗位上。”公司总经理蒋海滨告诉记者,这几天销售经理等岗位员工才陆续从外地返回。
“主要受限于流通环节与花卉市场。”七叶树公司90%以上的产品都是外销,他们目前最迫切希望的就是恢复物流、外地花卉市场陆续开放。春节期间,蒋海滨多了一个习惯——翻看手机上的疫情新闻,估算着市场回暖的大体时间。
蒋海滨一边盼着市场的整体“回暖”,一边也对企业节前的“突击”调整感到庆幸。春节前,蒋海滨与公司管理层一致商量决定——将原本春节期间上市的绣球花延后花期。“节前及时降温,减少温室的加温环节,让这批绣球的花期从3月初延后到4月初。”
疫情下,如何减少对花卉产业的影响?
“需要资金支持的,咱们要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务必提前办理好绿色通行证,物流一恢复,让咱们的花卉就能运出去。”当天12时20分,走访完花卉企业的黄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庞德贞才赶回街道办公楼,与街道花卉办的负责同志商量对策。
“这不,昨天镇上带着银行来企业,询问企业是否需要信贷支持。”蒋海滨告诉记者,企业目前也面临资金流的压力,有了金融机构的支持,让他的心里有了底。
除了眼前的销路问题,当地花卉产业如何再出发?
在庞德贞看来,黄楼街道的花卉产业发展了多年,打出了品牌,借助着疫情防控的“空窗期”,应该韬光养“卉”,通过拓宽销售渠道、提升花卉品质、培育育种企业等措施,力促花卉产业上档升级。“我们将利用淘宝、微信、抖音等平台,鼓励支持‘主播带货’‘网红带货’等新型网络销售手段,打破常规、谋求突破。谋划花卉电商村、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抢占‘互联网+’花卉销售的高地。”庞德贞说。
与庞德贞的看法相同,蒋海滨在春节期间也在思考着“互联网+”。引发蒋海滨思考的是与其合作的电商们。“从大年初四开始,这些电商对多肉等产品线上销售就没停过。都是网上下单,产品延后发货,我们先代为培育着。”蒋海滨注意到,离企业近的本土电商近几天拿货频率明显加快,远在江苏的一个客户也刚刚派车拉走200多箱的多肉盆栽。
“除了抓住‘互联网+’,花卉企业应该拓宽思路,增加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单一销售季。”蒋海滨说,他们已经在调整经营思路,目前以多年生的花园植物为主,既可以做盆栽,也可以做工程用途,而单一花期的品种已不再涉足。
这与黄楼街道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要引导花卉企业、农户结合实际调整花卉产品种植结构。”庞德贞告诉记者,只有韬光养“卉”,才能春暖花开。
淄博:
蔬菜长了病专家线上“疗”
□大众日报记者 刘磊 张吉宝 通讯员 边鲁峰
这两天,一场降雪让气温骤降。
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于家村于长莲种的西葫芦个别植株出现了干叶甚至死棵的现象。
于长莲种了3亩地2个蔬菜大棚。因为疫情,农业专家到不了现场。于长莲很是紧张,她通过手机视频联系了山东思远农业有限公司的作物专家张福东进行远程咨询,得到及时的答复后,她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幸亏有‘农保姆’这个线上平台,否则在疫情这个节点可能会很麻烦。”于长莲说。
“农保姆”由山东思远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京波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开发,也是国内首家标准化智慧农业服务管理系统。目前,系统内已汇聚了20余种果蔬的标准化服务大数据,包括326门标准化种植学习课程等。
5年前,于长莲加入了“农保姆”服务平台,她是较早受益于“互联网+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菜农之一。在她看来,与以前拿着“问题菜”找技术员请教相比,“农保姆”服务更专业、更及时,从种植收入上来讲也有明显增加。
疫情发生以来,张福东及其他几位作物专家线上指导的农户远不止于长莲一家,临淄区至少有6000人次的菜农接受了他们的线上指导。在张福东看来,如果线下服务一个人一天最多24个大棚,线上服务可同时为几百人解疑释惑。目前,在皇城镇有3万亩左右的大棚由他们技术团队提供服务,菜农遇到的种植问题的解答6成以上通过线上完成。
“很快,我们将迎来‘5G+智慧农业’,作为大棚蔬菜生产来说,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共享应用会更加广泛。自动化设施诸如自动放风机、微电脑喷药机、智能水肥一体化等应用将快速普及;对光、温、气、湿度数据采集,疫情检测的信息上传更快捷;线上服务、直播、会议等常规工作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对于即将到来的5G技术,张福东也是充满了期待。
“全镇有蔬菜大棚约1.6万个,种植面积近7万亩。依托‘农保姆’APP及各村田间课堂,皇城镇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培训体系,标准化生产技术已覆盖全镇5500余户农民。”皇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刚介绍说。
皇城镇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在大棚内加装环境信息采集监测、生产环境智能控制、视频采集与远程监控等系统,实现菜农手机操控大棚自动浇水、施肥、控温。截至目前,许家、于家等五个基地的386个大棚已完成智能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