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盘点:历史文化街区今何在 跟着镜头逛老街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陈志伟 | 责任编辑:郑言 2015-05-01 06:27:02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由10片扩至13片

    青岛新闻网5月1日讯  4月29日,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与原有保护规划相比,本次规划突出青岛城市特色,突出完善保护内容。青岛市规划局局长王亚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由原有的10片扩大至13片,将街区保护范围面积扩大为688.9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扩大为674.9公顷。

    审议中,针对历史街区问题,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提出,南部临海的中山路、八大关等历史街区,较完整地保存了城市建设初期的空间格局,但偏北的馆陶路、黄台路等历史街区,保护力度较小,甚至出现了成片拆除的问题,建议规划中予以考虑。

    此次规划在原有公布的文保单位和历史优秀建筑基础上,普查新增约1600余处一般历史建筑,将工业遗产、军事建(构)筑物、名人故居、里院建筑、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村落等纳入统一保护。审议中,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由于城市功能的东移,使得青岛历史城区的功能衰退,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同时,历史城区和一些保护街区存在较严重的私搭乱建行为,建议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要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

    本次规划各历史文化街区结合自身功能特点,具体划分为文化、旅游、商业功能为主的街区,旅游、疗养、居住混合街区。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历史街区在发展中,一些新建建筑的密度和体量过大,破坏了原有的城市景观视廓,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反应强烈;还有高密度、大体量的新建筑带来了巨大的人流、车流和物流,建议要切实加强领导,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保障。

    13片历史文化街区,记录了青岛城市发展的轨迹,也承载了青岛人成长的记忆。如今,这些街区容颜何在,又会记录怎样的故事?本网进行了盘点整理,带您一起去逛一逛这13处历史文化街区。

    13片历史文化街区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

    八大关、汇泉角、太平角历史文化街区

    鱼山历史文化街区

    八关山历史文化街区

    关海山历史文化街区

    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

    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

    黄台路历史文化街区

    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

    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

    奥帆中心历史文化街区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远近闻名的青岛中心商业街——中山路,贯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瞩目今日繁华洁净的商业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沧桑巨变,令人惊叹。

    “头顶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 ”这句顺口溜在老青岛人心中勾勒出上个世纪中末期中山路的时尚剪影。

    中山路商业街始建于1897年德占时期,建成于1901年。到了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经济文化进入繁荣时期,步入鼎盛的中山路形成了以商业为主,兼有贸易、金融、旅馆、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的商业区,银行、商铺密布,酒店、戏院林立,车水马龙,甚是繁荣。一时之间,青岛中山路成为青岛商业的龙头,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齐名。

    在当时,青岛人到中山路逛街购物,被称为上街里,一到周末或是节假日,中上路上就熙熙攘攘、人山人海。这个时期的中山路,在青岛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崇高的,到中山路购物,也被称为逛街里。为此,孩子们欢喜的如过年般。青岛童谣就这样唱道:“一二一,上街里,买铅笔,买橡皮,再买一个泥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馆陶路历史文化街区

    20世纪初,德国殖民者为在青岛更多地收取关税,更多地吸引外资,即在中山路北段的延伸部分馆陶路,建成“洋行一条街”。至20世纪30年代,这条路又被称作是“青岛的华尔街”、“青岛的外滩”,已经成为青岛经济的“金融贸易中心”,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

    馆陶路初建于1899年,因为靠近胶海关、后海码头和大港火车站,所以在城市规划时,德国驻胶澳市政当局即将此规划为“洋行区”,许多外国的驻青机构,最初也是先在这里涉足。因此,在这条路开辟初期,也就是20世纪的头十年内,多家银行的分支机构,也纷纷来此设立。后来,由于金融业的迅速膨胀和扩张,这里的土地已显拥挤不堪,大部分银行才不得不迁至中山路南部。确切地说,当时如果没有馆陶路红火的进出口贸易,就不会有后来中山路商业区的大繁荣。

    据记载,馆陶路上的洋行最多时可达五六十家,多为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大公司的分支机构。其中,日本的银行和大公司还建有富丽堂皇的大型建筑,以显示其在青岛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如青岛取引所、正金银行、朝鲜银行、三菱洋行、大连汽船株式会社和日本商工会议所。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八大关、汇泉角、太平角历史文化街区

    八大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位于汇泉角景区北部。所谓"八大关",是因为这里有十条马路,是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

    “八大关”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四季盛开的鲜花,十条马路的行道树品种各异。如正阳关路遍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平添美色;紫荆关路两侧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八大关漫步》一诗中写道:“碧桃雪松几重关,烽火烟云恍惚间。行到落樱小憩处,又见白鸥搏海天。”

    韶关路曾是八大关小区里南北向最长的一条路,由香港西路一直到山海关路海滨公园,由于八大关小礼堂的建设,这条路只余下了三分之二。

    从记载看,韶关路大部分建筑建于三四十年代,时间较晚,居于此路上的人以中国、日本人为多,欧美人少,这与其他几“关”不同。韶关路上的旧主人中如54号是吴一帆,48号是陈秀贞,17号是俄国人尤利稻,49号是郝敬钰,52号是唐琴南,26号是王屏藩,28号是日本人星野,2号是索非亚夫人。这些建筑中28号是德国式建筑,极具特色。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鱼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鱼山路,西北起自大学路,东南至于文登路,据说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建设。这条新开凿的道路穿衙门山而过,将山一分为二成了东西两部分。120多年前它只不过是座没名的小山头,清政府把清军总兵衙门建在了山脚下,人们为了方便,才将这座小山头取名“衙门山”。

    上世纪20年代,一条鱼山路将衙门山一分为二,成了东鱼山和西鱼山。之后,西鱼山在城市建设中被逐渐开发,东鱼山则因“湛山精舍”成为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之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东鱼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小鱼山公园。

    鱼山路是一条很有风韵的路,沿着小鱼山蜿蜒起伏,伴着绿树、修竹、草坡、老砖墙、石阶梯,红屋顶错落铺陈。顺山势而建在这条不到一公里的山路上,几乎每一个院落都是一处景点,每一座楼宇间都曾留下岛城名人的足迹。

    位于鱼山路的俾斯麦兵营旧址始建于上个世纪初期,这所德国人修筑的营房随着历史更迭先后驻扎过德军、日军、北洋军队以及美国大兵,如今的这里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教学楼。而从1930年开始,这里成为山东大学的校舍,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那段时间,这些哥特式的营房中曾留下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王淦昌、童第周等学者的身影,见证了俞启威、臧克家等人的青春岁月,在坚持“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办学思想下 ,山东大学在青岛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并在这座城市留下历史记忆。

    闻一多故居“一多楼”静静地立在海洋大学的西北角,墙壁上缠满了树藤。在楼前建有一座花坛,正中竖立着闻一多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座上的碑文出自他的学生臧克家。在梁实秋的描述中,闻一多很欣赏策杖而行的那种悠然态度,所以,他备了好几根手杖。彼时的鱼山路上,常见两位长衫先生策杖同行的背影。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八关山历史文化街区

    中国海洋大学的东侧是八关山,福山路是沿八关山东侧修建的一条道路,道路两边都是一些独立的院落。原国立青岛大学的校址,就是现在的海洋大学,因而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一带曾聚集了一批名师大家,洪深、沈从文的故居就位于福山路上。

    福山路上人很少,除了几个老人坐在墙角唠嗑,就是一两个收旧家具的,偶尔喊上一嗓子。夏日的骄阳洒下来,柏油路面反着光。路两边的树都很粗,落光了叶子,显得枝干虬劲。墙上爬墙虎的藤蔓有手臂那么粗。两旁的庭院也难见人影,许多藤蔓爬满了老房子,显出沧桑与落寞。

    福山路1号是洪深故居,洪深故居是青岛名人居中最气派的一幢洋楼,雄峙于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华贵的高门头,恐怕不仅仅因为洪深先生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剧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

    熟悉民国史的人自会知道洪述祖,他是袁世凯为首任大总统时的国务院内务部秘书,后因牵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国人治下的青岛。洪深曾以在崂山的家产被日本人强占之事写下《劫后桃花》电影剧本,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之后由导演张石山亲自执导,蝴蝶、舒绣文等大腕主演,将之搬上银幕,轰动一时。

    与洪宅隔一个大门,就是当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沈从文的故居。沈从文是诗人徐志摩介绍给青岛大学的校长杨振声的,当时尚未成名的这位湘西青年,显然不能与大名鼎鼎的外文系主任洪深相比,所以他只是住在福山路3号楼里的12个青年教师中的一个。

    1932年巴金来青岛时亦住沈从文寓所。沈从文在此先后创作了《从文自传》、《记丁玲》、《月下小景》、《八骏图》等名著,《边城》也是在这期间酝酿而成的。沈从文故居斜对面曾是著名作家吴伯箫的故居,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

    观海二路是青岛著名的环形路,它围着观海山转了一圈,从平原路进去,无论向左、向右都会转回原处。严格说,观海二路不是“O”形而是“Q”形,因为在西边有一支路直通观海山巅。

    观海二路49号是“王统照故居”。 1927年,30岁的王统照来到青岛,当年他与闻一多、老舍、朱自清、洪深、吴伯箫等文坛巨匠来往甚密,每每相会,高谈阔论,气氛十分热烈,这个“地势耸然,居高临下,大海尽收眼底,四周环境格外清静”的居所给他提供了静心创作的条件,并在青岛《民报》杜宇、姜宏的支持下,创办了青岛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在青岛微微咸腥的日子里,王统照的才思如大海潮汐一样日夜不朽,创作了包括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短篇小说《号声》、诗歌《这时代》、散文集《片云集》、《青纱帐》等在内的大量作品。

    1956年王统照曾为其旧居题诗:卅载定居地,秋晖共倚栏。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风雨昔年梦,童孙此日欢。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

    顺着观海二路东侧的台阶而上,可直达山巅,观海山海拔66米,面积5700平方米,与海岸最近距离为600米。20世纪20年代初建有观海方亭和观海台,始称观海山。观海山巅,胶澳督办赵琪建有一处观海亭,为青岛十景之一,诗云“风帆叶叶远浮空,海色山光上下同。最是雨余东望处,红楼翠岩夕阳中。”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

    行走在市南区,视野内有时会出现三个红点,再仔细看,是三个红色圆球,圆球所在的位置就是信号山。

    信号山位于龙山路中段,海拔98米,面积6.3公顷。此山原名大石头山,德占青岛时期在山上建有信旗台,专为船舶入港时传递信号,故得名“信号山”。

    1931年,红学家俞平伯来青岛游览时,曾为信号山题写过一首诗:“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

    龙山路,依信号山而建,起于江苏路与莱芜一路交叉口,止于龙江路与恒山路交叉口。

    龙山路北端与齐东路、伏龙山路、苏州路、江苏路和观象一路共六条道路交汇。4号的龙山路基督教堂,是从前青岛地方教会的聚会处。中段是信号山公园的大门,正对着几步之遥的江苏路基督教堂,南段有著名的德国建筑青岛总督官邸。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观象山历史文化街区

    观象山是青岛市“十大山头公园”之一,观象山海拔79米,是观赏青岛市容及海景的佳处。当年诗人王亚平登临观象山,留下了一首诗《青岛的夜》,诗中写道:“美呀,美呀!青岛的夜!朦胧的星,朦胧的月。朦胧的灯火,照着朦胧的山色。”

    观象山在德国占领之前名为大鲍岛东山。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在此山兴建贮水池,遂命名为“水道山”。1905年,德国人将原设于馆陶路1号的皇家青岛观象台迁至水道山上,与上海徐家汇观象台、香港观象台并称为远东三大观象台之一。1911年,此山改称“观象山”。

    观象二路由胶州路口向山顶伸展,分作两条,一条是可以通行车辆的正路,盘旋至山顶,一条是供人行的石阶路,直达山顶。

    观象二路1号是基督教的圣保罗教堂,教堂始建于1938年,由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建筑,红清水砖墙,除教堂外还有单钟楼,是青岛五大钟楼之一。

    观象二路10号则是与观象山上的石头楼同期建造起来的德式建筑,曾作为观象台台长官邸使用,从德占时期的台长梅尔曼到收回青岛后的蒋丙然都曾在此居住过。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黄台路历史文化街区

    黄台路是贴着贮水山的边缘自东向西一路而下的一条老街,与青岛老市区多以欧式建筑为主不同的是,这条路上十之八九都是日本风格的单体小楼。资料显示,黄台路全长724米,两侧共有30栋日式建筑,6栋德式建筑。

    黄台路原名叫小鲍岛街(曾叫三笠町),说明这里在清代曾是小鲍岛村,但是,许多年以前这里就已经没有小鲍岛村的房屋了。

    黄台路最西端是日本高等女子学校,就是女子中学,只收日本学生。日本尊奉“八纮一宇”,这所学校就叫“纮宇女中”。它初在馆陶路,在这里建了新校,办学较好,北京的中国师范学院等校到这里参观过。建筑用=的主楼为四层,一座高起的塔楼使这座建筑从 1917 年建成之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保持着黄台路上的第一高度。

    据青岛市文史专家鲁海考证:黄台路上除了昭和海运公司(1号)、极东公司(72号)、大信公司、谦和洋行、冈野建筑事务所、大同组(从事建筑业)以及朝鲜贸易协会等少数机构以外,绝大部分是日本人住宅,其中30号为青岛取引所(证券交易所)理事长安藤荣次郎宅,31号为江上商社社长江上清宅,48号为乾商会会长乾善助宅,青岛居留民团的学务课长、金融课长、民团助理分别住5号、7号、57号。青岛铁路局的总务主任、机车事务所所长、列车段段长分别住于46、29、31号。这些建筑代表了日本的建筑艺术风格,也记录了一段历史,因而黄台路被列为旧城风貌保护区日式建筑一条街。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

    上海路德占时期名为“上海街”,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改称“上海町”,1922年我国收回青岛,将此路正式命名为“上海路”。

    鲍岛东山之上,原是一片荒岭,德占青岛后,在山梁上修了上海路,与俾斯麦街(江苏路)相衔接,西行通过胶济铁路至港口。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路的南半段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学街。那时的青岛仅有七所中学,在这条街上聚集着其中的三所。旧时,上海路的车辆和行人稀少,但在早、中、晚的上学和放学时间,学生们熙熙攘攘,人流如织布。那时,凡在上海路看见著长衫、围长巾、腋下夹着洋装书的学子,都是礼贤中学的学生。礼贤北邻是尚德小学,此外,还有文德女子中学在济阳路7号,崇德中学在上海路与阳信路拐角处。

    上海路上最早的建筑是礼贤书院。当时德国传教士Richard Wilhelm来青岛后,学习中国文化,深深敬佩之下,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尉礼贤,字希圣,自称山东人,信儒教。1900年他创办了一所学校,以自己汉文名字命名叫礼贤书院,设在胶州路上自己家中。1901年开始在上海路兴建校舍,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较早出现的中学。解放后改为青岛九中,是全国现存的“百年老校”之一。

    罗大佑的一首《皇后大道东》,让香港皇后大道声名远播,在青岛,其实也曾经有一条皇后大道。

    这条路就是青岛现在的武定路,现在这条路不是太有名了,当年它却是青岛城市建设早期的重要马路,初名奥瑟琳·奥古斯特街,以德国皇后的名字命名,所以也叫皇后街,单从路名上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武定路是早期由青岛区去大港的主要通道,经今江苏路、上海路、武定路、包头路而到港口。武定路周边地区想在已经规划为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区域主要是青岛开埠早期,专门为港务和铁路配套的仓储、货运和贸易区,也是旧青岛对外经济的一个重要枢纽。这这一区域不同于老青岛一般的“里院”建筑,而是青岛“港口居住区”的一个典型。

    老青岛市民对“刘子山”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刘子山是旧时青岛“四大家族”之首。因其资产、房产众多,因此人称“青岛首富”或“刘半城”。至今,武定路、甘肃路、上海路一带的老房子,就是当年刘子山成片开发建设的一个区域,在这一带几乎都是单栋的别墅,且每幢建筑的多立面、叠檐式和门楼、山花的多样性,也从另一个角度诠注着青岛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目前这些建筑除了部分被居住者改装过外,基本保持完好。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

    里院楼,筒子房,临街铺,小商摊,四方路片区的街道小巷里,百余年来最缺少变化的是建筑,变化最大的是商业繁华与衰落。因为毗邻中山路,这里是老青岛最早的商业街区之一,当中山路“老街里”支撑起青岛商业百年繁华的时候,四方路也是这繁华的一部分。当年节假日里,中山路上人群摩肩接踵,四方路上也是熙熙攘攘。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当中山路老街里的商业大潮逐渐消退时,四方路的喧嚷也开始变得平静。

    许多年里,四方路是岛城著名年货市场,进了腊月门,以四方路为中心街区的年货大集总是人满为患。四方路是主街,有各样年货,芝罘路是菜市,章丘大葱、胶州白菜、潍县萝卜要啥有啥,黄岛路是水果市,博山路是年画、春联市,武侠小说家王度庐当年曾落魄在这里卖春联,潍县路上是文具摊和书摊。到腊月三十上午收市。

    “大娘,嫩在上哪?”“我上大茅房那来买点菜。”你可别误会,这里的大茅房指的是青岛的一个地方,其实它就是一个茅房。

    四方路大茅房算是这里的地标建筑了,青岛话把厕所叫做“茅房”,现在很多老人还是保持这原来的叫法。四方路早期的老房子都没有上、下水道。上水,要到街头的公共水栓去挑水;“下水”要到街头公共厕所,青岛人叫它“大茅房”。久而久之已不觉难听,几家商店在报纸上作大幅广告,上面不写门牌,而写成“四方路大茅房对面”。

    现在,大茅房也已经成了这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说来外地人可能不相信,在它的周围有无数家小吃店,每当仲夏夜,会有无数的中外友人人聚集在周围,喝着啤酒,吃着烤肉海鲜,最重要的还可以在酒足饭饱后再次光临它。

    对于四方路片区的街区历史,青岛文史专家鲁海曾专门进行过疏理。根据鲁海对四方路历史的研究,印证当年四方路商业繁华的正是一批老字号——四方路与中山路路口,是著名的新盛泰皮鞋店,当年共产党特工人员在这里击毙大叛徒王复元,然后朝天开了几枪,趁着人乱,从四方路上撤离,近在咫尺的警察赶来,早已不见了人影。

    潍县路口是华壹氏大药房,经营药品,也生产药品,如健脑灵、去热散、华壹氏药膏、华壹氏麦精鱼肝油等。老青岛有“三大茶社”,即泉祥、源祥和瑞芬。瑞芬茶庄在四方路,牌匾是著名书法家、清末军机大臣吴郁生所题,可以说是“金字招牌”。四方路有一家“新生园”,是老青岛著名熟肉店,以酱牛肉、烧鸡、熏鱼、猪头肉、酱肚等5样名扬青岛,拥有独特佐料配方。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无棣路历史文化街区

    青岛的道路,基本上是按地名来命名,一地一名。无棣路街区算是例外,无棣,是山东省一个小县,但在青岛有无棣路、无棣一、二、三、四等以无棣县命名的马路,如果再算上无棣纬一、二、三、四路的话,青岛一共有九条马路以无棣县命名,这在青岛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此命名是因为最初只有无棣路,后依次建路就依次命名了。无棣一、二路建筑最早,约建于上个世纪初,三、四路到40年代才建成。而无棣四路的房屋多建于抗战胜利后,其时路东侧还是山坡。在这4条路中间,还有4条石阶路,为无棣纬一、二、三、四路。

    棣一路36号曾是叶春墀宅。青岛是港口城市,开埠以来,渔航业发展很快,许多日照人来青岛经营航运业,其中叶沙明在青岛同时经营航运及捕渔业,曾拥有百吨以上海船5艘,航线远至日本、菲律宾等。他的儿子叶春墀子承父业,又有发展,其裕泰船行拥有泰升等船7艘。1924年,青岛建地方银行,1925年叶春墀曾任银行经理。他还开办了一家叶春墀会计师事务所,是由农商、高等审判厅注册核准的,具有权威性。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高清:跟着镜头逛老街 历史文化街区现状

    奥帆中心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一项重要遗产,青岛奥帆中心入选,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中最年轻的一个。

    奥帆中心位于浮山湾畔,北海船厂原址,毗邻五四广场和东海路,市内的著名风景点“燕岛秋潮”位于基地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和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