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74岁的牟衍铭是青岛年纪最大的魔术师,从1954年登台至今,老先生演了61年的魔术,登上过央视的舞台,也拿过国际大奖。牟衍铭祖籍烟台栖霞,是“牟氏庄园”的传人,新中国成立后,一家人随“土改运动”,从烟台辗转来到青岛。过去大宅门里的少爷,如今的戏法艺人,谈起这段过往,74岁的牟衍铭少有唏嘘,“运来时与君王作伴,势衰时与乞丐同眠”,在老先生看来,作艺、做人都是如此。
初见牟衍铭,很难想到他已经74了,不到1米7的个头、皮肤黝黑、穿着红色的唐装小褂,头发刚刚染过,浑身上下透着精神。虽然祖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但牟衍铭一开口就是天津口音,“改不了了啦,16岁跟着师傅学艺,师傅、师兄弟都是天津人,就这么着学了一口天津话。”牟衍铭说。
牟衍铭老师向青岛新闻网记者表演中国传统古彩戏法中的九连环
牟衍铭从小喜欢看戏法,自己也爱跟着学。7岁跟家人来了青岛,住在老纺织厂旁边的大厂旅馆,邻里间有些唱大鼓、唱戏、说相声的,天性好动的牟衍铭也跟着学。后来穆派魔术传人“小天一”来了青岛,牟衍铭在旁人的引荐下,拜师小天一,正式学习魔术。
老一辈的艺人都讲传承,牟衍铭的师傅“小天一”本名徐剑秋,师承穆派魔术师“大天一”穆文庆。牟衍铭说他们这一支最早能追溯到晚清,宫里有个叫张保庆的四品执事,专门给老佛爷演杂耍,算起来他是牟衍铭的太师爷。
牟衍铭:“我们学艺的都讲‘三年满、四年圆’,在正式拜师之前,我在师傅家里当了三年的练员,就是白帮着师傅干活,抹桌子、扫地、看孩子,没有不做的。过去学艺难,师傅教的是手艺,也是吃饭的本事,你人品不行或是不是这块料,都不会收你。”
牟衍铭最擅长古彩戏法,讲究的是一个人一件大褂,能拿出鱼缸、瓷碗、花瓶、火盆好些个大件。这些道具全部藏在身上,外行人就是给你个大行李箱也装不下这么多东西。
由于出身大户人家,牟衍铭的父母亲戚们特别看不上他选的这行,在亲戚眼里他这一套就是些“下九流”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家里人也劝过我转行,我给造纸厂拉过板车,真是干不了,我这体格也不行,累死累活一天,都赚不够饭钱”牟衍铭说。
对学徒来说,除非是师傅病了,能代替师傅演出的机会少之又少,学艺的时候,牟衍铭经常被师傅派去“赶集”,用他们的行话说就是“撂地”,在大集上一站,卖艺、要钱。这也是中国最早的近景魔术,身边四周都是人,距离最远不过一肘。
牟衍铭:“你别看都是卖艺,有的人能要来钱、有的人就不行,这里面怎么控场、怎么把人吸引过来,什么时候开口要钱都有讲究,大部分是师傅教,也要自己拉下脸来,当年跟我一起去‘撂地’的师兄弟,卖艺钱都喝上几口,要不抹不开面儿,我是没练出来啊,喝点就手就抖,其实哪有什么抹不开的,抹不开就没饭吃。”
玩魔术,手上的功夫很重要,老先生每天都要拿出古钱来练练基本功
在牟衍铭看来,现在很多的魔术表演,已经没有以前的味道。“现在很多人都是在网上找个视频自己跟着学,其实魔术技法是一方面,我们当年学艺讲究‘一贯之声’,一张口站在戏院最后面的人也要听得真儿真儿的,如果有观众走神,还要用话把人在带回来,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东西,不是你闷头在家学就能学出来的。”牟衍铭说。
年轻的时候赶集“撂地”,改革开放之后组团搭棚子买票,全国各地到处跑,一年在家的时间也就一两个月。没有养老金、也没有保险,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养活了一家子。除了生活上的保障,魔术也给了牟衍铭很大的成就感,这么多年下来,因为表演的关系,明星、政要也见了不少,“运来时与君王作伴,势衰时与乞丐同眠”61年的演艺生涯全在这句话里。
尽管已经74了,但牟衍铭并没有打算退休的意思,“只要还能动就上台表演”。牟衍铭说:“现在学艺不像之前了,我这一辈子没跟徒弟要过要一分钱,自己有手艺,能吃上饭这就行了,要是有喜欢学魔术的,我可以免费教。”尽管如此,牟衍铭并没有把自己这套手艺传给儿子,这条路的苦乐他最清楚,条件允许的话,他想让孩子就这么一辈子安安稳稳地生活。(青岛新闻网记者 于泓 孙志文)
牟衍铭老师家中有一间储物室,里边存放着大量魔术道具,其中有可以变形的鸟笼、“剪不断”的绳子、魔术百宝箱等等,就这还是他卖掉一挂卡车之后的数量。
牟衍铭老师的储物室内略显杂乱,墙上挂着一副他的舞台照格外引人注意。
年过七旬的牟衍铭老师仍然没有离开舞台,如果有人邀请,他依旧坚持上台表演魔术。图为牟衍铭老师在与北京的朋友通电话,约定演出时间。
牟老师向青岛新闻网记者表演中国传统古彩戏法中“鸳鸯棍”。
一有空闲时间,牟老师就和老伴儿一起哄小孙女。牟老师哄小孩有一套,他经常给小孙女表演个魔术,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牟老师参加表演的照片摆在茶几上。
图为牟衍铭老师表演魔术时的照片。(由牟衍铭提供)
图为牟衍铭老师表演魔术时的照片。(由牟衍铭提供)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