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大欧的鸟笼进了京。”这是流传在山东省即墨市很久的一句歌谣。即墨市七级镇大欧村制作鸟笼始于明代,全村458户,有320多户人家制作鸟笼子。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大欧村做鸟笼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欧鸟笼子选用上好的竹料及梧桐木,将鸟笼框圈制好后,要放于锅中蒸煮,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大欧鸟笼分大、中、小三个型号,大鸟笼高1米,周长1.5米,可分为圆形、方形、花鼓形、凸腰形等,有40多个花色品种,制作一个鸟笼需要100多道工序。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顺治年间,大欧鸟笼进入北京市场,深受北京的公子王孙、富家子弟们赏识。如今,大欧村的鸟笼子作为民间艺术,于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6月,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名单。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大欧年产鸟笼50万套,年产值2000万元,是目前江北最大的鸟笼加工专业村。鸟笼不仅畅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蒸笼子。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成品。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套圈。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此鸟笼报价近一万元。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村里的鸟笼成品及配件。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工厂里的原料。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家门口常见的手工艺人。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精美的手工竹雕。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胡相洋摄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