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幸存赴日劳工阎明(前中) 本文资料照片均由市档案馆提供
青岛新闻网8月7日讯 近日,青岛市档案馆从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网站找到一批青岛籍劳工名簿及其他有关中国劳工的档案,这些档案详细记载了一批青岛籍劳工被日本强掳奴役的史实,再一次佐证了日本在二战期间强掳、残害中国劳工的罪行。经市档案馆初步统计,仅三菱大夕张矿业就使用了103名青岛劳工。
档案详细记录劳工姓名原籍等信息
青岛市档案局副局长杨来青表示,此次发现的这批档案系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保存的1945年9月日本企业中国劳工名簿。涉及三菱矿业株式会社、三井矿业所、日本港运业会等15家日本企业及所属企业或事业场。
这些日本企业统计的中国劳工名簿的内容基本一致,一般包括《华人劳务者调查表》、《移入华人劳务者名簿》、《移入华人劳务者死亡者名簿》、《华人劳务者不能送还者名簿》、《已返还华人劳务者名簿》等文件。
名簿中记录的中国劳工人数约1.5万人左右。1946年3月,日本外务省管理局编写出版《华人劳务者就劳事情调查报告书》,承认被强掳到日本的中国劳工人数为38935人。也就是说,此批档案涵盖了近40%中国劳工的原始记录信息。
这些劳工名簿中详细记录了劳工的编成番号、姓名、原籍、年龄、原职业及在日本企业从事何种劳务,死亡的则登记有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等情况。
“名簿记录了被日本劫掠劳工的基本信息,但并没有完全反映中国劳工在日本遭受奴役的真实情况,既有人员基本情况记录不准确的问题,在死亡原因等方面也有故意编造内容的痕迹。”杨来青说。
胶州市幸存赴日劳工朱正基
青岛籍劳工多来自即墨胶州平度
青岛新闻网记者发现,三菱大夕张矿业所使用的292名中国劳工中,来自青岛地区的中国劳工就有103人之多,多数由青岛被押往日本。这些青岛籍劳工年龄段集中在二三十岁,籍贯以即墨、胶县(今胶州市)和平度为主,也有来自市区、崂山、李村等地的劳工,这些劳工在被抓之前,有的是农民、工人,也有商贩和巡警。
档案显示,三菱财团大夕张矿业所于1944年9月15日、10月17日分两批接收中国劳工。第一从青岛运送至日本,共176人;第二批出发地为塘沽,共116人。这些中国劳工主要来自山东和河北。其中,年龄最大的为来自山东青岛即墨的江秋芳,56岁;最小的为河北满城县的尹保,17岁。被抓前,这些人多数为中国平民,也有中国战俘和不服从管制的伪政权军警人员等。其中,农民101人、市民123人、苦力36人,中国战俘及伪军警人员29人,身份不详3人。
幸存赴日劳工刘积善
劳工饱受奴役 日本编造死因
2004年,青岛市档案馆工作人员曾采访了24位身在青岛的中国劳工,其中就有被抓到大夕张矿业所的朱正基、闫明、宁贻昌、钟永梓、刘积善,为这些饱受欺凌的亲历者留下珍贵的口述影像档案。从日本自己形成的原始档案也可以看出,日本强掳中国劳工铁证如山,残害中国劳工罪行累累。
受访的劳工曾表示,中国劳工被强迫押送日本后,在日本军警的刺刀下被迫充当劳工,任由日本企业驱使奴役。在没有劳动保护措施的条件下,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0多小时,遭受惨无人道的折磨。由于过度的体力劳动,劳工的体质迅速下降,大批劳工惨死在日本。
本次曝光的档案显示,截至1945年9月下旬,大夕张矿业所使用的中国劳工中死亡81人(其中1人死于来日本途中),死亡率高达27.74%。另有5名患病者在战争结束前提前送还中国。
有学者研究表明,三菱矿业株式会社强征的劳工共有13批,最低的死亡率为7%,最高死亡率高达52%。但是,日本企业编制的中国劳工死亡人员名簿中,竟将遇难中国劳工的死亡原因几乎都归咎于因病死亡,甚至编造出诸如脚气、心脏麻痹甚至梅毒等花样繁多的死因,以掩饰其令人发指的残害中国劳工罪行。(青岛新闻网记者 任俊峰)
新闻延伸
这批中国劳工档案曾存在美国
这批档案有着特殊的经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政府要求日本送还被掳中国劳工。为此,日本政府要求涉事企业报告使用中国劳工的情况,为送还中国劳工做准备。日本企业按照要求,于1945年9月中下旬上报《华人劳务者名簿》。
随后,这些档案随着明治元年(1868年)到昭和20年(1945年)档案被美国押收,收藏于美国议会图书馆,昭和48年(1973年)归还日本,被归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返还文书”类别之中。
附:日本强掳青岛地区赴日中国劳工名单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