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独家】
“我有金刚钻,专揽瓷器活。”作为青岛陈氏锔艺的掌门人,陈大雷印在名片上的这句话,满满地都是手艺人的自信。
锔艺又称锔活儿,早年间谁家里有个瓷杯、瓷碗、水缸、面缸残损,全靠这些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锔补匠。这门手艺说起来并不复杂,把破碎的器皿接好,再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补后恢复原样。
与原先的走街串巷不同,现在的锔补匠往往拥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陈大雷的门面在十五大街古玩城,不足十平方的小店,收入却十分可观。
在采访中,陈大雷透露最近刚接了个活儿:“这批活儿,是加拿大渥太华博物馆送来的,有宋朝的官窑,也有清仿大明的瓷碗,补得差不多了,月底就能交货。”
在锔补匠的江湖里,活儿分两种,一种是修补锅碗瓢盆这类的“粗活儿”;另一种则是修补文玩瓷器的“细活儿”,陈大雷便是青岛有名的“细活儿”行家。
传了五辈人的手艺
“陈师傅算是圈内名人了,给壶做包盖、内锔手艺都是一绝。”说这话的王先生,几天前刚碎了把紫砂壶,今天来陈大雷这里取货,修补好的紫砂壶多了一圈金边边,也多了一种别样的美。
陈大雷告诉青岛新闻网,陈氏锔艺传到他这代已经是第五代了,从他爷爷的爷爷那辈起,陈家人就靠着这门手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
“锔锅锔碗锔大缸,锔个笊篱不漏汤!”陈大雷就是在这种叫卖声中长大的。
“老爷子其实不想把这副担子丢给我。”陈大雷说,他能学会这门手艺,多是靠耳濡目染来的,五代人的传承,这门手艺已经化进了陈家人的血脉里。
“在我父亲那辈,想单纯靠锔补过活就已经很难了。”陈大雷记得自己第一次出活儿的时候才14岁,那年正是农忙的时候,邻家大婶拿来一个碎面盆,父亲在地里忙活没有空,他就上手补好了。“行,比你爹的手艺强!”这是陈大雷第一个“客户”给他的评价。
成年后的陈大雷,当过兵、干过国企职员、也捣腾过古董,兜兜转转,陈大雷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继承这门祖传的手艺。
“有这门手艺,走到哪都能有口饭吃。”这话是陈大雷父亲说的。陈大雷说,老爷子岁数大了,心心念念的就是这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他这辈断了。
陈大雷向记者展示他为加拿大一家博物馆修复的古董瓷器。他说:“这个碗最薄的地方只有0.8毫米,很考验技术。”
锔补熬的是心
早晨六点准时到古玩城开工,忙的话要干到晚上12点,周六周日还要去赶文玩大集,有时候还上门收活儿。别看现在做起活儿来,心平气和,陈大雷说,刚入行的那几年,他也坐不住,干活儿的时候也烦躁。“慢慢磨呗,火气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磨没的。”
在继承父辈手艺的基础上,为了陈氏锔艺能在自己手上发扬广大,陈大雷还四处拜师学艺,最远去过新加坡,自费在那里住了一个月,为的就是跟一位老师傅学手艺。
“学艺,要脸皮厚。”在学艺的这条路上,陈大雷没少看人脸色,为了学门“锡活儿”手艺,陈大雷跑了三次日照,吃了三次闭门羹,最终还是没能如愿。
“世上的事,哪能都如意啊。”年过而立的陈大雷,靠着对锔补的执着,渐渐在青岛混出了名气。“大概从2006年之后吧,锔补生意开始好起来了。”陈大雷说,这几年古玩生意的火爆,伴随着锔补这门古老手艺的复苏,曾经快要失传的技术,成了少数人的技术专利,这对一直坚持的手艺人来说,算是一种褒奖。
有手艺走到哪都踏实
现如今的锔补,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缝缝补补,有些时候需要手艺人进行二次创作,像有些器物的瓷片缺失了,就得用镶嵌,镶片有各类造型,如荷叶、蝙蝠及各类花鸟虫草,考验的是手艺人的眼界。
从业十几年,拿过来一把壶,陈大雷基本上就能推断出物件的年份,最适合哪种工艺。陈大雷不是个藏私的人,凡是真心想跟他学艺的人,他倾囊相授。
“有手艺,走到哪都踏实。”陈大雷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父亲出门做活常常一走就是十天半月,家里人不会担心,父亲也走得踏实,陈大雷对于手艺的自信和依赖,可能就是从那时起,结下的缘分。(青岛新闻网记者 于泓 孙志文)
金刚钻、锤子和各式各样的钳子……这些就是陈大雷锔补用的工具。
锔补瓷器的工序并不复杂,但考究技术。锔补时先把破碎的器皿接好,然后用金刚钻打眼。
之后,陈大雷用锤子敲打出金属锔钉。
然后将锔钉牢牢嵌入打好的孔内。
陈大雷的包边工艺,算是青岛一绝。
经陈大雷手锔补过的器物成百上千,而今他已经成了圈内小有名气的锔补能手。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