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海湾城市”岛城画出蓝图
目前青岛正进入由“滨海城市”向“海湾城市”跨越发展的全新时代,通过环绕胶州湾打造一个开放、蓬勃、生态、高端的国际海湾城市。记者昨日从规划部门获悉,我市正在开展环胶州湾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在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前提下,对环湾区域历史规划进行提炼和整合,提出了五大总体规划思路。
1、五大总体思路
据了解,本次规划借鉴世界海湾城市空间建设的先进经验,根据胶州湾自然条件和功能特点,从“岸线向腹地、平面向空间”两个维度,提出以下主要控制原则和思路:
强化“生态格局”
加强湾底湿地保护,强化“生态间隔、组团布局”的城市空间结构,严控组团建设边界,长远推动湾区生态用地内的建设项目搬迁,杜绝侵占、积极修复。
预留滨海开放空间
控制预留环湾滨海公共开放空间,继续推动岸线整理,建设滨海绿道和城市公园,还岸于民。
控制滨水建筑高度
控制滨水第一排建筑以低、多层为主,形成平缓开阔、融海融绿的空间形态效果。
引导滨海城市轮廓线
保护自然山体背景轮廓、预留山海视线通廊,引导近岸建筑高度布局,形成节奏变化、层次丰富的滨海城市轮廓线。
塑造滨海特色风貌
结合滨水城市功能,鼓励形成整体和谐、丰富多样的环湾建筑风貌效果。
2、总体城市设计方案
保护特色岸线、强化生态间隔
对礁石岸线、沙质岸线,湿地岸线,历史港口码头岸线,实施严格保护,维持岸线位置、形式和自然状态。在生态岸线保护基础上,加强对大沽河、墨水河、白沙河、洋河、李村河、海泊河等生态廊道的保护控制。
预留滨海公共开放空间
(1)沿海岸线构建一条宽度30~100米的环湾滨水公共活动带,创造亲水空间。依据《青岛市胶州湾保护条例》要求,在娄山河以南至凤凰岛脚子石、洋河以南至凤凰岛脚子石、红岛西至大沽河口岸段,划定宽度不小于30米的滨海公共开敞带;其他区域划定宽度不小于100米的滨海公共开敞带。控制要求提出,滨海公共开敞带内,除景观、交通设施外,不得新建、改扩建各类建(构)筑物,并设置滨海步行道、景观小品等设施,创造富有活力的滨水场所。
(2)为增强滨海空间的可达性,利用滨河绿地、绿化廊道、垂海道路和广场等建立联通腹地的公共步行通道,构建内外联通的公共空间网络。控制要求提出,步行联通道路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米的慢行道,并结合绿化形成趣味性的景观场所;沿街建筑应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在步道的衔接处,应配置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海上交通的换乘场地,公共服务、旅游信息标识等设施。
(3)为增加滨水空间的城市活力,结合腹地功能,以500米~1000米为间距控制沿岸地块业态公共服务或娱乐性项目、城市公园等为主,以形成城市地标和人气吸引点。
控制滨水前排建筑高度
对环湾新建或更新改造的滨海、滨河地区,原则上,第一排街坊建筑高度以低、多层为主,且后方的建筑高度由水边向腹地逐级抬高,体现层次感。在滨海公共中心或景观视线焦点,可以结合腹地功能和视线分析局部布局高层建筑,形成城市地标。
3、引导滨海天际轮廓线塑造
结合沿岸实际改造条件,提出总体轮廓线设计目标:张弛有度、层次丰富、东岸激宕、北岸舒缓、西岸渐进东岸(团岛—烟墩山),形成四段高层聚集区和天际线高潮段,避免高层建筑连绵成片。
其中:① 大港至团岛段宜形成组团式高层建筑群,天际线平缓流畅,避免突高突低。② 控制“海泊河至瑞昌路段、李村河两侧、娄山-烟墩山和娄山河两侧”保持多层低缓效果。③ 分别在娄山河北侧、李沧交通商务区、四方欢乐滨海城、大港改造区设置4处超高层建筑,并在李沧交通商务区形成东岸城市之冠。
北岸(白沙河口—大沽河河口):该区域无背景山体,以人工天际线为主。根据北岸生态科技城的定位目标,结合用地形成两端高、中部低缓的天际线效果,红岛天际线保持低缓开敞。在河套财富中心和白沙湾底形成两处标志性超高层建筑。河套段滨水建筑高度应与湿地保持协调效果,高层标志建筑不宜邻近海岸线布局。
西岸(洋河口—黄岛码头):依托小珠山山体背景轮廓,在红石崖桥头堡、老油港码头改造区、海西湾改造区形成三组高层聚集区和三处地标建筑;在西海岸油码头设置西岸城市之冠。
湾底——胶州湾生态敏感区、北部的高新科技城
① 湾底未来空间建设,首先是要对湾底河口湿地加强生态修复,逐步恢复“水清树绿”的生态湿地景观。② 控制好大沽河、墨水河、洋河等7条生态廊道,拉大组团间隔,保持总体平缓、绿意盎然的绿色生态城风貌效果。③ 重点塑造新“八大关”风格的红岛旅游度假岛,形成湾底视觉中心。④引导滨海高层建筑布局,形成组群布局、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滨海轮廓效果。(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李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