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书店外景
【青岛新闻网独家】
青岛新闻网11月18日讯(记者 徐恺) 近日,一个以“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化”为主题的书店在黄县路老舍故居开门纳客,书店名叫“荒岛书店”,它与上世纪30年代岛城最为知名的“荒岛书店”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就想做个纯粹的、有青岛文化特色的小书店”
荒岛书店开在老舍故居一隅,黄灰色的外墙、红褐色的门窗、简易的实木招牌,低调而不乏文艺气质。走进书店,上世纪30年代的实木老家具映入眼帘,老舍、肖红等人的肖像陈列在书架上,有着数80多年历史的《生死坊》和《八月的乡村》作为镇店之宝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置。
“别人都在忙着创新,我却在‘创旧’、‘守旧’!听起来有些‘不务正业’。开荒岛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我就是想开一家纯粹、有着青岛文化特色的小书店。”说这话的是书店老板修方舟,经过对嘉木美术馆及小城书店的潜心经营,修方舟觉得是时候启动荒岛书店了。
修方舟说,荒岛书店的所有设计及物件挑选摆设都是他一人完成的,很多老物件都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的。而书店的每一本书也都是修方舟精心挑选的,全部来自与青岛有渊源的作家之笔。
看不惯当下各类复合型书店的经营模式,荒岛书店在开店之初就确定了不设咖啡服务。“在荒岛,你可以静下心来动用每个感觉器官感受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是什么样!荒岛是青岛浪漫长夜里的一盏灯,是老荒岛的延续和传承。我们不需要多大的空间、多豪华的装修,书店门面就是简单的一门一窗,就像1933年的老荒岛书店那样。”修方舟对此很自豪。
荒岛书店内景
老荒岛书店是青岛新文学的摇篮
1933年7月,位于广西路上的荒岛书店正式开张,大概因为当时的青岛文化事业相对滞后,故名曰荒岛书店。据说,书店的主人是孙乐文和宁推之。孙后来加入了共产党,这书店也就成为地下党以及青岛“左联”小组的活动地点之一。
书店门脸不大,因为常常摆着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的新文学书刊,在那时的青岛,是非常独特、新鲜的,由此引来不少对新文学情有独钟的年轻读者。书店主人还在店内摆了几张座椅,供选书、买书或者不过随便走来偶尔驻足的人们少事休憩、翻阅浏览,或者与同道者们议论交流、互通信息——这是书店主人与其他商人明显的差别,而与上海内山书店的做法近似。
荒岛书店内景
老舍肖红与荒岛的关系不一般
说起荒岛书店,就不得不说老舍先生。原来,他的传世佳作《骆驼祥子》大部分手稿都是写在了该书店印制的稿纸上,他与荒岛书店有着不解之缘。
除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荒岛书店也成就了萧红和萧军。
1934年初夏,萧红、萧军应朋友舒群的邀约,从哈尔滨经大连来到青岛。在这里,他们由于生活与工作的相对安定,创作开始出现了高潮。受胎于哈尔滨的两部小说,即后来定名为《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在这合适的气候下迅速成熟,完成了酝酿已久的初稿。
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两个文学青年,写成作品固然困难重重,谋求出版就更是如入蜀道,难上加难!还是在这荒岛书店,孙乐文建议他们不妨向上海的鲁迅先生求助。因为孙在上海的内山书店见到过鲁迅先生,“和蔼可亲之状,时时如在目前”。
也许是受到孙的鼓励,也许是为鲁迅的崇高盛誉吸引,也许是当时“两萧”实在也没有更为可行的办法,于是他们毅然把自己的心愿寄往向往已久的上海。孙乐文还建议他们把通信地址署为青岛荒岛书店,万一不测,“两萧”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他作为书店的主人,也能够轻松地“推脱”责任。
于是,这满载着两位青年作家希望的信件,从黄海之滨飞向了中国新文学的中心上海。
荒岛书店内景
“荒岛书系”即将问世
除了延续老荒岛的精髓,新荒岛正在组织各方编纂“荒岛书系”,修方舟告诉青岛新闻网,该书系将整理收录老舍、王统照及梁实秋等人的5部书稿,以此纪念伟大作家们的青岛往事。
与此同时,“荒岛讲习堂”也是荒岛书店即将推出的精品,在这里,大家可以聆听大师的讲座,了解数十年前的青岛是什么样?青岛的文化有哪些?
荒岛书店内景
荒岛书店内景
收藏的老书籍
文化纪念品
荒岛书店内景
荒岛书店内景
老物件
荒岛书店内景
荒岛书店内景
荒岛书店招牌
收藏的老书籍
《骆驼祥子》手稿复制品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