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谢小真 孙志文 | 责任编辑:龙喵 2017-06-07 21:42:33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青岛新闻网独家】

    (文字/谢小真 摄影/孙志文 陈志伟)

    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整整四十年。四十年前的那个冬天,在高考制度中断了近十年后,570万考生走进考场,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并以巨大的热情拥抱了它的回归。而今,无论高考是否已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也无论人们对于高考制度有什么讨论与质疑,高考始终是对奋斗意义的最大奖赏。青涩的胡渣和不施粉黛的脸庞,为了一个目标心无旁骛,砥砺前行,不负韶光。

    @3.5万名青岛考生:愿你在这场六月的征战里高歌猛进,愿你合上笔盖的那一刻有战士收刀入鞘般的骄傲。6月7日,青岛新闻网记者实拍高考首日陪考百态,聆听他们独一无二的高考故事。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故事一】固执姥爷见不着人也要等

    上午9点,语文考试开考铃声响起,青岛二中门口送考的家长陆续离开。80岁的李世安挎着一只黑色布包,拎着一个折叠塑料板凳,逆着离去的人流,缓缓地向校门口走去。他绕过发传单的店员和免费送水的店家,在距离门口十米开外找了一块儿空地,支起小板凳,默默坐下。

    老人的外孙高鹏今天赶考,一早从青岛一中直接坐大巴车送进考场。老人知道即便赶到了也未必能见到孩子,索性就不着急了。老人说,他家住在市北区延吉路附近,今早他坐224路公交车,在市政府站换乘321路,坐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考场。“两年前我老伴去世了,我在家里等也是等,在考场外等感觉更踏实。”

    退休前,老人是军休所副所长,上世纪60年代上过大专,育有两儿一女。除了花眼和耳背,老人即便是坐着腰杆也挺得绷直。“小时候孩子爸妈上班没时间管他,孩子就跟着我。高三那么忙,孩子还是每周回家看我。”老人说,“我之前问了他好几次,他想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孩子都没说。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了,可我舍不得他去外地,私心想让他留在青岛,我能够得着,每周还能见面。”

    老人说,青岛一中的学生考完直接坐大巴离开,他可能见不着外孙,可他依然打算等到下午第二场考完再坐公交车回去。“就想从大巴车上看看他脸上什么表情,我才能放心。”好几位发广告的店员路过老人,递给他一瓶矿泉水,老人双手接过,微笑着说着感谢,然后缓缓抬头看看往来不断的车流,陷入等待。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故事二】“77级”考生背着相机再赶考

    6月7日上午7点半,青岛二中考点外渐渐沸腾,像往年的送考大军一样,轻装上阵的考生和陪考家长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拥挤的人群中,没有人会注意到戴着渔夫帽、扛着相机的“海哥”。海哥不愿透露他的真实姓名,他只说自己退休前从事的工作与海有关,退休后成了一名自由摄影人,自己取了“海哥”这个网名。

    家长急切焦虑的面孔、来得有些晚一路小跑的女生、屡屡被拒有些受挫的传单小伙……海哥镜头里记录下不同角色的不同面孔。“我玩摄影七八年了,今年是我第一年拍赶考的,”海哥告诉记者,“看见这一切让我想起自己赶考那一年。”

    今年65岁的海哥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考生,这届考生有一个统一头衔——“77级”。海哥上过两年的工农兵学院,又念完了三年大专。“1977年我已经34岁了,结了婚也有了孩子,在潍坊市委机关工作,那会儿是人人羡慕的工作,”海哥说,“但我的父辈都是大学生,而我却没捞着上大学,心里多少有些不服气。”

    唐诗宋词“突击”了一个月,大龄考生海哥忐忑地步入考场。“考了多少分记不清了,最后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学的是中国语言文学。”坐上南下的列车,海哥离开妻儿圆了大学梦。“毕业当天,我把老婆孩子接到上海,那一天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故事三】“我长大也要考军校!”

    6岁的曲鸣宗站在妈妈身边,几天前他的妈妈向鸣宗的幼儿园老师请假,因为全家人来送姐姐参加高考。

    鸣宗的妈妈说,大女儿就读于青岛二中,高一高二都是住校的,高三这一年,孩子的视力下降很快,晚自习后常常眼睛疼,他们就把女儿接回家,每天走读。鸣宗的姐姐比鸣宗大13岁,尽管高考前压力很大,但姐弟俩感情却非常好,姐姐帮着妈妈照顾弟弟,妈妈就能腾出手来干点家务。

    “阿姨你看,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对号’!”鸣宗说,“姐姐一直想当兵,考军校,以后我也要考军校。”鸣宗一家住在枯桃附近,爸爸把车停在马路对面,他和妈妈准备开考后出去转转,等考完语文再回来接姐姐。“家里有孩子参加高考,一家人都跟着心忙。弟弟未必理解高考对于姐姐的意义,但是姐姐的军人梦却影响了他。”鸣宗的妈妈告诉记者。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故事四】最后一班“最老”送考车

    早晨6点40分,212路终点站福州路北小区站,两部专车一字停放待发,并配备一辆备用车辆。专车司机郝清波有着19年送考经历,7点30分抵达第一个考点16中,8点8分抵达最后一个考点9中,前后只用了58分钟。“搁平时,如果遇到高峰时间路阻,单程下来差不多需要两个小时。” 

    212路途经16中、19中、15中、9中等多个考点,为方便考生,1999年开通高考专线车,至今已成为全国“最老”公交高考专线车,累计安全行驶4000多公里,运送学生、家长和老师了7000多人次。为确保专线车安全运行,车队还邀请了市北区交警大队冠县路中队的交警骑摩托车在每辆专车前开道。

    说起开通的起源,郝清波告诉记者,1999年临近高考的几天,天空阴雨绵绵,就在高考前一天还没有放晴,很多考生家长开始着急。“当时私家车并不多,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天气不好,路况不佳,害怕路上耽误时间。”因此,家长们将电话拨打到车队办公室,公司和车队工作人员一起,临时决定开通一班专线车,只拉考生和家长,“高考专线车”应运而生。

    “学校就要外迁了,今年有可能是最后一年的高考专线车。”郝清波说道。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故事五】值班特勤: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时间足够,你慢点儿吃!最好先把准考证拿出来!”手里拿着早饭的考生慌慌张张地往考场跑,被正在执勤的特警王清伟拦下。他帮考生取出准考证,再帮他背上书包,临了不忘叮嘱一句:“准考证一定收好啊!”这一动作,今天一上午王清伟已经重复了几十次。

    48岁的王清伟是青岛市教体局下属单位安排在崂山一中的一名特勤,在此之前,他曾在国信体育场、崂山科教委干过若干年保安。“我家住在中韩,今天头着六点就到了,早上太早了没有公交车,我就从家步行来的。”王清伟说,看了好几届孩子参加高考,每一年的今天都感觉责任重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不知道我还要干多少年,干一年就认认真真干好一年。”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故事六】28年驾龄老司机大巴送考

    崂山一中门口,三辆旅游大巴并排停在门口一侧,47岁的戚汝华把车熄了火,坐在驾驶室里休息。今早7点20分左右,他驾车从青岛二中出发,大约20分钟到达考点。戚汝华是交运温馨旅游一名大巴司机,有28年驾龄。公司对于选派的送考司机有严格的考核,其中一条就是安全驾驶从未有过不良记录。

    戚汝华的儿子已经19岁了,儿子高考那年他忙于工作都没有送他去考场,今天驾车送一个班的孩子赶考,戚汝华笑称“有些紧张”。“开车要比平常慢,一车孩子笑着上来跟我问好,我必须把他们安安全全送到考场。”

【高考故事】高考40年 77级考生背着相机赶考

    【故事七】他坐着轮椅进考场

    上午11点30分,第一门语文考试结束。青岛二中的门口又挤满了接考生的家长,人人掂起脚,在移动的人流中寻找自己孩子的身影。

    坐在轮椅上的小李被两名工作人员推着,沿着下坡路缓缓推出考场。大约一个月前,身高一米八多的小李在学校运动时右脚受伤,不得不坐着轮椅参加高考。小李的妈妈通过青岛市招考办与青岛二中取得联系,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李按时安全抵达考场。

    “我原本担心孩子因为受伤,影响心情,但是孩子很省心,最后考前一个月冲刺过得很平稳,和以前一样。希望受伤这个小插曲不影响孩子正常发挥。”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