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裸体琴女”站上小青岛 灵感来自美丽的传说

来源:青岛早报-- 2014-04-12 13:40:23 字号:TT

    一位身姿曼妙、婉约清丽的裸体少女站在青岛著名旅游景点小青岛上,她高举箜篌,踮脚眺望大海,“奏响了大海的协奏和城市的律动”。“琴岛”“琴女”等凄美传说和故事给了张白涛最初的创作灵感,传说故事中少女迟迟守候的场景不时在他脑中闪现。

    一位身姿曼妙、婉约清丽的裸体少女站在青岛著名旅游景点小青岛上,她高举箜篌,踮脚眺望大海,“奏响了大海的协奏和城市的律动”。

    这就是1988年曾引起不小争议的青岛著名雕塑——《琴女》。

    在竖立之前,不少人认为这部裸体作品“不符合国情”、“有伤风化”、“不健康”,有人提议用布或纱遮一遮“羞处”。

    然而1989年《琴女》雕塑落成后,人们更多给予的是赞美和欣赏。青岛人的开放观念和对艺术的接纳程度也超出作者的意料。

    现场

    游客争相与琴女合影

    4月的青岛春意盎然,到处萌发勃勃生机。在黑松遍布、花木扶疏的小青岛上,“琴屿飘灯”的美妙画卷和意境吸引着一拨又一拨中外游客。

    凡是去过小青岛的人,相信都不会忽略竖立在广场中心,那座手抱箜篌、目视海面的美丽《琴女》雕塑。说起这座雕塑,人们往往会从导游口中听到这样一个凄美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位弹琴的仙女爱上了小渔村里一个善良的打鱼小伙。她悄悄地来到人间,与小伙子相恋并结为夫妻。每当丈夫出海打鱼,她就坐在小岛上弹琴,用琴声为爱人导航。玉皇大帝得知后欲捉琴女回去,琴女对爱情至死不渝,殉情在小岛上,那琴声至今仍萦绕在小岛周围……

    古老的神话故事凄美动听,感动着一代代艺术家。后来艺术家发挥想象力专门创作了这座雕塑,而她所在的小青岛也成了爱情胜地。人们游览到此不忘在雕塑前拍一张合影,每年还有很多新人选择到此处拍婚纱照,他们希望在琴女的见证下,让爱情长久,让婚姻幸福。在开放的21世纪,矗立在旅游景点处的这座裸体雕塑,被看做是美的化身,然而在26年前,这座雕塑的竖立却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回顾

    开放小青岛要放座雕塑

    1988年,35岁的张白涛开始创作他心目中小青岛的标志雕塑。几个月后,泥塑小稿一出,裸体少女的形象引起了轩然大波。上世纪80年代初,对外开放的春风吹进岛城,越来越多的外宾来到青岛,然而那时的旅游景点十分单调,不过是乏味的“三点一线”。

    有人曾说,青岛的百年神韵,一半在栈桥,一半在小青岛。二者代表了青岛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当时栈桥已经对外开放,然而小青岛却还在封闭中。

    在张白涛的记忆中,那是1987年冬天,市里作出决定,要求园林局对小青岛重新规划建设,辟为公园向市民开放。

    市里决定整体规划改造小青岛时,他已调入园林局下属单位雕塑厂工作。那次整体规划改造工程,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为小青岛打造一座标志雕塑。

    “当时也没有招标一说,打造雕塑的任务自然落到雕塑厂的肩上。”张白涛说。

    1988年夏天,小青岛经过整修改造后正式对外开放,但雕塑方案还迟迟没有落定。

    创作

    灵感来自美丽传说

    1986年,为鲁迅公园打造了标志雕塑《鲁迅》的张白涛承担起了小青岛标志雕塑的创作工作。

    “琴岛”“琴女”等凄美传说和故事给了张白涛最初的创作灵感,传说故事中少女迟迟守候的场景不时在他脑中闪现。

    究竟是用写实还是符号来表现心中的构思?时年35岁的张白涛决定,采用人体语言来表现。

    事实上,当时的裸体艺术在中国还是个禁区。那时,中国对外开放还没多久,张白涛也考虑过社会和公众的心理接受程度。“艺术要紧扣时代脉搏,而作品也要考虑它所代表的城市形象和传达的城市精神和品格。”张白涛说,裸体少女代表的是一种纯洁和美丽,通过健美肌肉的塑造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代表这座城市的活力和朝气。同时青岛又是一座音乐城市,结合传说故事,少女拉琴的形象跃入脑海中。然而在琴的选择上,张白涛颇费了一番心思:古琴过于死板,小提琴太过西洋化。后来他想到了中国古老乐器箜篌,具有历史感又有文化底蕴。

    很快,他就拿出了设计方案,泥塑小稿完成。作品起初的名字并不叫《琴女》,张白涛给它起名《风之歌》,取自聂耳创作的第一首曲子。后来不知怎么传播演化,几乎没人记起这座雕塑最初的名字,人们给了它一个通俗而大众化的名字《琴女》。

    讲述

    裸体琴女引起一场争议

    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画家刘海粟使用人体模特招来风波。但到1979年,唐大禧的裸体雕塑《猛士》仍然惊世骇俗,被人斥为“下流”、“有伤风化”,甚至有人要求查办作者。1980年,袁运生为首都机场创作的大型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因含有傣族妇女裸体沐浴的部分,曾一度被覆盖。

    1989年,《琴女》出生,虽未招致骂声,但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市政府为此前前后后开了三四次专门会议,人们对此看法不一。不少人担心用裸女会对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有人甚至用“不健康”“有伤风化”等词眼来表达他们的担忧,还有人对张白涛说了:“我不懂艺术,提一些意见别见怪,裸体少女看着是挺漂亮,但为了避免不良的社会影响,最好在塑造时用布或飘带等元素挡一挡关键部位。”

    就在雕塑方案争论不休时,青岛一家知名企业找到了张白涛。青岛对外开放后,这家公司从起步中谋求发展,公司领导人颇具宣传策略,希望将他们公司形象作成雕塑,竖立在小青岛,占据这个有利地势扩大公司宣传。张白涛认为,在这个代表青岛文化和历史的公众场合,绝对不能竖立商业广告,一定是要代表青岛形象和精神文化的雕塑。

    张白涛坚持自己的设计方案和艺术设计理念,在不同的声音中,张白涛也听到了“和声”。原市里的一位老领导力挺这一方案,“雕塑作品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了青岛的青春和美丽,青岛已经是开放城市了,如果连一座裸体雕像都不能接受,还谈什么开放。”张白涛还记得这位老领导曾经的话语。同时这位老领导表示,要尊重艺术,坚决不准挂任何布条。

    历时6个月后,也就是1989年11月,高达2.8米的铸铜雕塑《琴女》竖立在小青岛广场中间。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有些人担心的不良影响并没有出现,甚至连一句批评和质疑声都没有听到,来小青岛旅游观光的人给予的更多是赞美和欣赏。

    人们没有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评价,而是心平气和地从艺术角度来欣赏这个艺术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起,“雕塑对于青岛人民是不陌生的,在改革开放初期,雕塑文化在青岛就有很好的发展。青岛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作,不仅仅是因为青岛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也是由于改革开放后,青岛的创业理念和精神。”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