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青岛新闻 > > 正文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高考记忆:青春友谊爱情学习 经历过不后悔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 | 责任编辑:浪淘沙 2014-06-08 08:45:11 --字号:TT

    高考,亦或高中时代,人生必经的一段旅途。

    顿悟,成佛;渐悟,成人。

    又到高考时节,不自量又想起自己当年高考。

    高考之于我,亦或高中四年,可以肯定地讲,是我人生旅途中最丰满、最敏感、最活力的一段旅途。

    真心经历,永不我忘!

    每忆高考,最最难忘的是:每到麦收季节,待晚自习结束、宿舍关灯后,七八死党溜出学校,趁着夜色,骑行二三十里山路,去到住在山区的同学家中,把他家地里的麦子收割一空,然后再趁着黎明前曙光,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回学校。

    这对于正值高考或高中阶段的孩子们来说,尤其对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对于20年前正值高考或高中阶段的我们,简直如夜袭拔掉鬼子据点一样惊心刺激,脸上无限荣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家有难八方支援,这些朴素的做人理念,对于当时的我们,感觉是比好好学习、比老师表扬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最起码,我、和我一样的死党们当时是这样认为的,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当时也是这样去做的。

    总之,在当时,自己、我们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儿,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哪怕是上天入海,其实就算自己不能,也会义无反顾,哪怕是撞得头破血流,哪怕是被家长揍得满地找牙,哪怕是被老师骂得体无完肤,不过,很庆幸,我、我们当时去做那天惊天动地的大事,最后都莫名其妙地实现了。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叛逆的年代吧!应该有的叛逆表现!感谢家长、感谢老师,虽打虽骂,但包容了我们,接纳了我们,至今感觉,这是不大可能复制的模式,悲哀!

    其实就算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认为做人远胜学习;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做人都做不好,学习再好又有什么用?犹如本末。

    有必要交代一下,我出生在华北一偏远的小县城,但不是河南人,我们县唯一引以为傲的是从我出生一直到今天,依然决然的还是全国的贫困县,这点对我人生很重要,稍后你就明白。我所在县城,是紧邻太行山东侧的一个以山地为主、平原为辅的扔在人堆里都不会引人注意的普通的小县城。所以,很多同学来自山区,山区农工都是在盆盆罐罐的小地块上耕种,不适宜机械化,所以每当农忙时,才会有我们夜战收割之举,其实当时只是想帮帮同学,但无形之中我们给父母们留下至今的难忘的感动,以致现在每每去到同学家时,父母们依然会说起当时我们的壮举,其实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感动,只在一瞬间。

    当时,以吃商品粮为荣,可惜我家不是,我也不是,我家位于我们小县一个铁路、高速、公路集会的集镇,这个集镇是我们县经济最繁荣之地,但就算是从这个集镇出发,到县城也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

    全县只有两所高中,一所重点,一所普通,那时,孩子们都以考取中专为荣,因为终于可吃商品粮了,然后以上高中考大学为荣,尤其是以上全县重点高中为荣,因为那是可以令祖坟冒青烟的唯一机会。我,很幸运,因为一直觉得上学很自由,主要是没人管,就在初中时没考中专,而选择上了高中,因为觉得再可以多上三年,再疯玩三年(其实上了四年,稍后便明),耳边没家长磨叽得可以不用回家的疯玩三年(当时,和其他地方的高中一样,都住校),但我对父母说得是:我要考上大学,出人头地。父母相信了,其实就算不相信,也没可挽回的余地了,所以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包容,从而成就了我四年无忧无虑、辉煌灿烂的高中时代(交代这些,是有用的)。

    每忆高考,最难忘的是:那暧昧而又心知肚明、那懵懂还明察秋毫的青春爱情。权当爱情,现在看来,虽只是形式,但也曾真心经历。

    这是每逢想起高考、高中时代,必不可少的经典桥段。

    当时、那时、那个年代,这是一件美好而又神圣的秘密事情,犹如地下党在白区的工作,危险但刺激,欲罢而不能,有幸,我亲身经历了那个庄严而神圣的年代。

    那时,谈情是被严禁的,更不要说爱了,你有时间可以瞎想一下,20年前的一所普通小县城的全县重点高中:谈情说爱是被严禁的,更不要说拉个手了,那简直是大不赦,因为我们的高中基本是准军事化管理,但这些,在伟大的人民战争面前、在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我们面前,都是儿戏,因为我们是当时的主角。

    感情戏是必不可少的剧情,就算在那时那种白色恐怖的年代,就算在那时那种只是懵懂无知、但每天都在唱着小虎队爱、爱、爱的纯真理想年代。

    我还算有副好皮囊,学习尤好,自然不想成为男猪脚都难。

    依然记得,依然记得:临桌女生,早自习时会第一个到教室,其实只是为了在某人的桌洞里放一个自家种的、父母给她吃的、她带到学校的大红苹果;我相信,那不只是苹果,那么形式;

    依然记得,依然记得:后座女生,于我生日时,将一只钢笔,很普通的钢笔,包装得如一本书一样,趁最后一节课下课人极少时,假装经过我的桌前,红着脸将他塞到我面前,“给你的”,我竟然说,“什么东西?”,后座女生连说第二句话的勇气都没有,就瞬间像逃一样快走掉了。

    依然记得、依然记得:那所谓得像情书一样的神圣、最高级别的爱情信物。每每于翻书间,书中会经常夹着一封有特别颜色、特别样式的信纸;或于桌洞的角落里 、或于文具盒里,总会有异样的发现。当然,最惊人的是,高中临毕业时,竟收到了一女生写给我的洋洋洒洒的爱情长篇巨著,现在想来,可见其之用心,读过,方知其内秀,只是已惘然。

    毕业临离校时,班主任将一纸箱给我,对我说,好好留着,都是记忆。可惜,后来搬家时,找不到了,就算找到,也会被老婆酸掉。

    这些都不算什么,我的班主任于去年因癌走了,尚不及60,他教我们语文,省师范高材生,我们县第一代大学生,教学能手,现在只记得他对我说:高中,不要谈这些东西,等你上大学了,有的是机会。可笑的,他的爱人,是他的高中同学,我当时因经常去他家蹭饭,当时怎么想也想不明白,现在依然也不算明白。

    其实,有些东西要来时,你想挡也挡不住,中国的教育,其实很问题的一点就是模式化,类八股,禁锢了几乎所有人的思想、活力、创造,自然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也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自然活力、创新力、创造力也就弱了,发展在于创新,尤对中国。当然,高考制,也是当前中国国情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谁让我们人这么多呢?

    偏题了,还是说高考。

    每忆高考,总会说到学习,但相比于我的惊天伟业和青春年代,学习对我来,简直不值一提。

    不知什么原因,从我一入高中,我对学习顿时豁然开朗,也许是觉得给了父母承诺,也许是当时高一未分班时班主任对文科生的蔑视,认为文科学校少,想考上好学校更是难上加难,于是在高一结束分班时,我依然决然选择了做一名文科生,估计就是这些原因吧。如果再有,怕是我有慧根,斗然间顿悟了学习的真谛。

    只讲一点,真的好学生一看就明白,这经验轻易不外传,就算当时参加过好多场经验交流,也只是红着脸说,就是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老师讲等等的话了:数学,是这样学的,上课听老师讲,但不算很认真;课后,仔细看书,认真做数学书上的课后题,记着,不是做其他什么辅导、教辅、课外之类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个举一反三的过程。

    当时一直想,编数学教材的老师特别差劲:数学某一节,比如这节内容讲勾股定理,他告诉你公式是什么什么,然后在例题里只讲求一角的例题,这节就编完了,然后又自作聪明地在课后题里给你出的是求其他两角的练习题,一考试,他肯定不考你书上的例题,有时会从课后练习题的角度出题考你,有时是把课后练习题的两个角度、或三个角度、或结合例题角度,综合起来靠你,所谓的综合题、大题就是把多个角度揉把起来考你。反正,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老师怎么屌就怎么来,要不怎么显示他们在学生面前的水平呢!

    可喜的是,我识破了这些编教材的人险恶用心,心想不就举一反三、集纳归并吗,老子心知肚明,自然数学学起来就像在自己的心里一样,游刃有余,且除考试外,极少做数学课外题,老师也拿没办法,因为每次考试咱都不丢份,且每每于同学们闷头苦读时,我自悠然清闲,且被冠以某某之类,其实只是悟透了那些出书的小人心计而已,别无他长。

    其他如语文,以我等之丰富细腻心地,附庸风雅之本性,想不学好都难;其他再如政治、历史、地理,也不外乎心中有本书,脑子里犹如放电影般章章节节如在眼前,如需精准,可准确到页,这说起来简单,其实是文科思维里很重要的一点理解并记忆的高级版,掌握此绝技,可笑傲江湖。

    在此,我特别为女生们悲哀,每天早出晚归,每天几乎足不出室,每天几乎只是闷头苦读,但好像很多人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如果再来一次,我一定会给他们分享所谓的这些学习心得。真心的!

    这就是学习,不是全部,也不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但却是我人生的必备敲门砖,我只从这点感谢他,因为他没教我做人,没教我应该且必须应经历的美好青春。

    高中三年,我被保送,因为我们是全国知名贫困县,有一上省师范的名额,但我浪费了,同意了但后来没去,因为不想再回到那个地方当老师,一如我当年的班主任,有点狭隘,但是这是当时真实想法。还有就是一心想离家越远越好,一心想仗剑江湖笑傲人生,所以背着父母、老师的压力,加之当时还没六年级且早上一年,又复读了一年,结果就成就了我们县百年来第一个上某学校的学生,当年有幸成了一名文科状元,且在省市成绩也说得过去,就此等等了。后来,就工作泯然众人了。

    但这是生活,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个人一直这样认为:该经历,一定要经历;经历过,不后悔,且高考不是我们的全部。

    谨以此文,祝愿2014年考生经历、尽力、不后悔!

-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