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吊丝生存现状:长春成最吊丝城市 青岛排第13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4-10-31 06:42:06 字号:A- A+

    核心提示

    你是“吊丝”吗?你已存够10万元了吗?你全额出资为自己买房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你已经不是“吊丝”了。近日,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某网站联合发布了一份《2014“吊丝”生存现状报告》,瞬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吊丝”,这一在网络亚文化中诞生的“群体”,第一次被计入统计并量化。报告显示,“吊丝”月平均薪酬2917.7元,72.3%的“吊丝”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长春成为最“吊丝”城市,青岛排在第13位。

    平均月收入2917.7元

    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表示,“吊丝”一词起源于网络,传播至今已并非贬义,而是代表着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崛起,“吊丝”从最初的网络用语,到当今中国社会中基层人员一个群体性标签,为越来越多的人“认领”,从一个群体演变为了一种心态。《2014“吊丝”生存现状报告》是北大市场与媒介中心和某网站共同参与调研的,调查自2014年9月1日至10月1日,共收回问卷213795份,覆盖50多个大中小型城市,全面反映职场基层人士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吊丝”一词来诠释自己的生活,那么“吊丝”是什么样的呢?报告显示,男“吊丝”一般在21-25岁;女“吊丝”在26-30岁之间;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外出打拼,还没找到另一半,平均月收入2917.7元,基本没有存款。“有工作、个人存款10万元以下、未买房或者已经买房但并非由自己全额出资”的群体,是问卷针对吊丝特性更详细的定义。

    记者了解到,参与问卷调查的21万余人中,有62.2%的人认为自己是“吊丝”,年龄主要分布在21-30岁之间,是职场的基层员工。

    一日三餐花费不超39元

    “吊丝”人群中有73.6%的人远离家乡,离家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从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生活。漂泊在异乡,“吊丝”们的生活一切从简,一日三餐花费39元以内,有7.8%的人三餐消费能控制在10元以下,一半的人每月房租在500元以下。在他乡打拼,生活和工作都要靠自己,41%的“吊丝”依靠网络找工作,其中大部分人会每3年换一次工作。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吊丝”不用加班,但几乎每天都加班的也占到总体的21.7%,辛苦工作不一定换来相应的回报,近六成“吊丝”加班拿不到加班费,几乎每天都要加班的“吊丝”拿不到加班费的比例最高,达到68.6%。即便如此,“吊丝”并不认为加班是最大的工作压力,反而是人际关系和工作的不确定性让这些职场基层们备受煎熬。工作与赚钱占据着他们大部分的时间。至于休闲,对于大部分“吊丝”来说有点奢侈,54.2%的人每年的旅游基金只有500元。比起外出游玩,“吊丝”更喜欢宅在家中,因此,65.7%的人选择网络购物为主流购物方式。社交类、游戏类软件也成为宅在家中的神器。

    外出“吊丝”一半单身

    另外,报告称,52.7%的男 “吊丝”们认为自己不开心,女“吊丝”好一些,但也有48.1%的人并不开心。尤其是25-30岁间的“吊丝”,是整个“吊丝”人群最不开心的一群人,除了来自工作的压力,他们要不在单身中挣扎,要不就在承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外出的“吊丝”们有50.4%的人依旧单身。最让“吊丝”们放不下的还有亲情,33.1%的人认为对父母最大的亏欠是不能在床前尽孝。“吊丝”们平均每个月给父母1076.7元,平均月收入为2917.7元,给父母的钱占月收入的36.9%。71%的“吊丝”会给父母生活费,“1-500元”所占比例最高,为31.2%,其次是“501-1000元”,为24.4%。“吊丝”有了孩子也会倾尽所有养育子女,他们在子女身上的支出为每月2639.7元,几乎占了所有的个人收入。

    “吊丝”的心理状态更值得关注。这个庞大的基层人群,他们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调查显示,有37.8%的“吊丝”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同时没有得到正确的心理开导,大部分人会采用睡觉、倾述、喝酒的方式解压,但仍有4.4%的人选择自我伤害缓解压力。

    “吊丝”指数 长春最高

    通过计算,报告得出了不同城市、省份、地域、行业等的“吊丝”指数。长春是本年度最“吊丝”的城市,吉林成为最“吊丝”的省份。各省份平均“吊丝”指数78.81,吉林“吊丝”指数最高,达到86.07,其次是山西,为83.82,内蒙古紧随其后。青岛的“吊丝”指数为79.39,在27个城市中排名第13,“吊丝”指数排名最低的两个城市是北京和深圳。行业方面,农林行业成为最“吊丝”的行业,指数最高,达到85.6,其次是超市、百货、零售业,排名第三是医药、生物工程。

    有人对号入座 有人称没意义

    【探访】

    《2014“吊丝”生存现状报告》在网络发布后,瞬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网络上,面对榜单里的数据,很多网友都开始给自己打分,也有很多人表示能对号入座。昨天,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30名年轻市民,其中有24人表示对此感兴趣,6名市民表示对此完全不感兴趣,在24人中有16人表示,这份报告不仅反映了“吊丝”们的生活现状,而且设计的问题也很到位。不过,也有8人并不认同报告给出的“头衔”,“虽然我的薪酬只有3000多元,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是‘吊丝’。”市民邱先生告诉记者,他是福州人,去年大学毕业后留在青岛工作,他工资很少,是因为他在不断跳槽,他觉得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挣钱,通过工作能学到很多东西,收获很多,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工资肯定会提高。也有市民表示,这种报告没有什么意义。

    自称“吊丝”幸福感低

    尽管报告给出了“吊丝”的“定义”,但青岛市中心医院心理专家张泮民认为,“吊丝”不仅是一种自嘲,更是对幸福感体验的隐喻,“说自己是‘吊丝’的人,无论收入高低,一定觉得自己不是很幸福 ,‘吊丝’与否一定是和幸福感相联系的。”张泮民说,这还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自称“吊丝”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记者 徐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