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故居(龙江路7号)。 周光辉 摄
昨日,我市新增22处名人故居结束公示期,继2003年市文物部门对首批20处名人故居实施挂牌标识工程之后,我市已确认的故居总数增至42处。
昨日,我市22处名人故居结束公示期,继2003年市文物部门对首批20处名人故居实施挂牌标识工程之后,我市已确认的故居总数增至42处。
1
历时近半年五次论证
今年七月,青岛市首次编制并正式出台《青岛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规划》,对市区名人故居的数量进行了梳理统计,除已经建馆的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和骆驼祥子博物馆,以及其余18处实施挂牌标识的故居外,还有30处新增故居纳入“规划”中的拓展名录。而记者昨日从市文物局了解到,此次确认的22处名人故居就是从名录中的30处故居中遴选出来的。
市文物局局长郑安新告诉记者,22处名人故居的遴选标准延续了“规划”中的概念:“在青岛市辖区范围内出生或生活、工作过,在近现代历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某一领域、行业内产生过较大影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已故的各界知名人士的住宅建筑,包括继承、借住、租住、购买、建造的房屋”,建筑的特色和价值是衡量名人故居是否具有挂牌标识资格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时,来自高校、社科院专家及相关单位的综合意见和建议,也是重要的参考标准。为整合各方观点,确认过程历时近半年,期间至少举行了五次专题论证会。
2
不再仅仅是文化名人
1995年,青岛市政府通过了《青岛市关于兴建文化名人雕塑的意见》,最终确定了20位“青岛文化名人”,并为他们在青岛“百花苑”塑立雕像。2003年,首批20处名人故居实施挂牌标识工程。
市社科院研究员张树枫告诉记者,比之20年前的名人故居评选和认定,青岛名人故居所涉名人的领域已明显拓宽:走出了单纯为文化名人挂牌的单一模式。教育、科技、实业甚至政治等领域均有涉猎。“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只是一面,还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范畴,不应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时期。以此次名人故居的甄选和挂牌为契机,应该说青岛的名人故居保护正日益走向全面。”
参加此次论证会的青岛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于佐臣也认为,这次青岛对于名人故居的认定范围比过去要宽得多。“我们过去侧重文化名人故居的认定,后来是海洋科技名人,但是历史的增量往往跟分类的严判形不成对等的关系,放大范围和视野的态度表明,我们对名人故居资源的认识和保护加强了。”
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2处新添名人故居,所属年代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集结点做了前后延展,遴选标准也相应地确立了逝世50周年以上或诞辰100周年以上的具体限定。而故居所处位置也由传统的小鱼山文化街区布局,向八大关及市北区拓展。如:晚清礼部尚书和军机大臣吴郁生,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陈干,以及1922年创办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20世纪30年代主持建造了鱼山路卍字会新址的从良弼,均位列其中。
3
曾经被忽略的人回归
对于亲历了1995年文化名人评选和两次名人故居挂牌标识工程论证的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而言,著名外交家王正廷以及企业家周学西所在的周氏家族故居纳入挂牌标识,尤其令人欣慰,在他看来,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影响力一度被忽略了。
王正廷曾经作为谈判代表,参加巴黎和会、鲁案谈判,还担任了鲁案善后委员会的督办,参与收回了青岛主权;作为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据说他还曾参与主持青岛体育场(现天泰体育场所在地)的修建。鲁海认为,位于山海关路11号的王正廷故居除了挂牌标识,也是辟建纪念馆的最佳选择。“现在许多人到八大关,都在询问要看些什么,那里应该辟建一个故居纪念馆,而作为公房,王正廷故居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周氏家族,三代人更是与青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东巡抚周馥1902年出巡青岛,与德国胶澳总督交涉青岛民众之利益,1912年则举家迁居青岛。他的四子周学熙为青岛留下一个民族工业的金字招牌——华新纱厂,也就是后来的国棉九厂;周学熙的儿子周志俊担任青岛华新纱厂总经理,1950年还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飞机;而另一个儿子周叔迦则是一代佛学大家,参与创建湛山寺,还担任过青岛佛学会副会长。
周叔迦和周志俊的两处旧居此次均纳入了挂牌故居之列,而鲁海的遗憾则是周馥和周学熙的名字未入说明牌。
据说,论证会上,赵太侔故居纳入挂牌标识几乎是众望所归。于佐臣认为,他的故事跟青岛牵得很紧,而他对于青岛第一座最高学府的贡献,更是居功至伟。“赵太侔故居的确认对于青岛教育文化资源的挖掘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循这条路径,青岛应将教育名人再作梳理整合,在今天的老城区校园周边,也更容易形成跟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新的增长点。”
4
挂牌之后如何持续发展
作为全程参与论证的专家学者,鲁海和张树枫秉持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挂牌标识的名人故居数量越多越好。因为“挂一处牌就意味着保护一处建筑,而它所体现的则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然而,只挂牌和标识,显然还不够。张树枫提出建议:能否通过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工作,为挖掘名人故居文献史料,提升故居文化内涵,提供评价依据和文化支撑。“希望政府能够列一些课题,关于建筑、文化作品等设立健全的档案体系,由此,也为发展文化名人旅游,提供系统的背景资料。”
而在《青岛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将健全完善名人故居信息系统,明确建筑类型、数量和保护等级,记录建筑艺术特征、历史沿革、使用权属、建筑修缮及测绘信息等,把符合条件的故居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实现故居保护有档案、有标志、有范围、有人管的“四有”保护机制。挂牌标识还只是迈出了青岛名人故居全面系统保护的第一步。
即将实施挂牌保护的名人故居
◇赵太侔故居(龙江路7号)
赵太侔,山东青州人,戏剧家、教育家。1930年至1932年任国立青岛大学教授、教务长;1932年至1936年、1946年至1949年两度出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教授。
◇台静农故居(黄县路19号)
台静农,安徽霍邱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和书法家。1936年至1937年,在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任教。有小说集《地之子》《建塔者》等作品。
◇周叔迦故居(福山支路13号)
周叔迦,安徽东至人,佛学家和佛教教育家。1929年在青岛开办佛学研究社,后与叶恭绰等倡建湛山寺。
◇蒋丙然故居(观象二路10号)
蒋丙然,福建闽侯人,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1924年来青岛,任观象台台长并于1928年创办观象台海洋科,1931年与宋春舫等创建青岛水族馆,1935年主持筹建青岛海滨生物研究所。
◇吴郁生故居(湖北路33号)
吴郁生,江苏吴县人,书法家,曾任晚清礼部尚书和军机大臣。1912年寓居青岛,1940年病故于青岛。
◇吕美荪故居(鱼山路7号)
吕美荪,安徽旌德人,诗人和教育家。1930年至1945年居青岛,自题寓所为“寒碧山庄”,创作了《葂丽园诗》《葂丽园随笔》等作品。
◇周钟岐故居(荣成路19号)
周钟岐,山东单县人,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33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1946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总务长兼复校委员会主任。
◇陈干故居(观象一路5号)
陈干,山东昌邑人,中国同盟会早期成员。1908年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1922年任中日鲁案谈判代表、胶澳商埠顾问。有《倥偬集》《鲁案》等著作。
◇林济青故居(观象一路5号)
林济青,山东莱阳人,学者和教育家。1924年任私立青岛大学教务主任,1936年至1938年任国立山东大学代理校长。
◇栾调甫故居(龙山路19号)
栾调甫,山东蓬莱人,墨学家、文字学家和藏书家。1936年至1937年任国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斋号“三经堂”,有《墨学讲义》《文字学概论》等著作。
◇王度庐故居(宁波路4号)
王度庐,北京人,作家。1937年至1949年居青岛,创作有《河岳游侠传》《卧虎藏龙》等三十余部武侠言情小说。
◇丁西林故居(鱼山路36号)
丁西林,江苏泰兴人,物理学家和剧作家。1947年至1949年任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理学院院长,1949年8月至1950年初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有喜剧《一只马蜂》《等太太归来》等作品。
◇黄公渚故居(观海二路3号)
黄公渚,福建长乐人,文学史家和书画家。1912 年始居青岛, 1934年至1937年、1946年至1949年两度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1949年后任山东大学教授。斋号“辅唐山房”,有《劳山集》、《天问达诂》等著作。
◇刘芳松故居(苏州路20号)
刘芳松,山东蓬莱人,作家,笔名西蒙。1928年在青岛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任青岛《民报》编辑,1935年与老舍、洪深、王统照等共创《避暑录话》。
◇孟超故居(苏州路20号)
孟超,山东诸城人,作家、戏剧家。1935年与老舍、洪深、王统照等共创《避暑录话》,1936任青岛《民报》编辑。戏剧代表作《李慧娘》。
◇丛良弼故居(齐东路2号)
丛良弼,山东蓬莱人,实业家和慈善家,山东火柴工业创始人。1922年创办世界红卍字会青岛分会,20世纪30年代主持建造鱼山路卍字会新址。
◇何思源故居(荣成路36号)
何思源,山东菏泽人,教育家。1928年至1942年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其中,1929年6月至9月任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主任。
◇熊希龄故居(福山支路12号)
熊希龄,湖南凤凰人,教育家和慈善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1936年至1937年曾居青岛。
◇王正廷故居(山海关路11号)
王正廷,浙江奉化人,外交家,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委员。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力争收回青岛主权,1922年担任鲁案善后委员会督办,主持接收青岛。
◇孔祥熙故居(郧阳路33号)
孔祥熙,山西太古人,银行家。1922年参与接收青岛,曾任胶澳商埠电话局局长。
◇周志俊故居(香港西路40号)
周志俊,安徽东至人,实业家。1918年协助其父周学熙创办青岛首家民族资本纺织厂——华新纱厂,1925年任常务董事,主持厂务。
◇丁惟汾故居(齐河路4号)
丁惟汾,山东日照人,音韵学家和藏书家,中国同盟会首批会员。1908年倡办青岛震旦公学,1923年创办胶澳中学。斋号“诂雅堂”,有《毛诗韵聿》《诂雅堂丛集》等著作。(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李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