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青岛新机场获得国家批复并全面拉开建设序幕,为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新机场建成后,将形成集航空、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中心,成为国家级关键交通节点、面向日韩地区门户机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综合枢纽。对于新机场航站楼建设所在地——胶东街道办事处的村民们来说,对新机场更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根据初步规划,青岛新机场的建设选址涉及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的9个村子,3000多户,11000多人。其中,周王庄村有望成为新机场航站楼的所在位置。这个村落自明朝年间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昔日安静的村庄,因为新机场的建设而变得热闹起来。
故士虽难离 村民想得开
五百年老村给机场腾地
昨天下午1时,记者来到周王庄村,由于天气寒冷,街上的村民并不多,但仍有一些村民习惯在午饭后串门,像一家人一样熟络。周王庄村有 560多户,共1930人,这个村庄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记者来到72岁的村民杨林泽家中时,他正和71岁的老伴马淑英坐在炉子旁生火做饭。马淑英来回拉动着风箱,火越烧越旺,锅里的包子渐渐冒出了热气。虽然家里烧着土暖气,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但屋内的温度只有15℃,杨林泽一边搓着手,一边跟记者聊着。“从前年就听说要建新机场,去年秋天定下来选址在我们街道,我们这个村可能是新机场的中心位置,村民们都很高兴,多少年没有的历史机遇,那么先进完善的新机场,竟然让我们赶上了。我今年70多岁,这是我的荣幸啊。不过,话说回来,故土难离,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以后搬走了,还真是很舍不得。”说着说着,杨林泽热泪盈眶。
杨林泽说,自己出生后,住在村里的一处老房子里,上世纪80年代前后,村里要修公路,杨林泽家需要搬迁。回迁到现在的家后,换成了389平方米的大院子,共六间新房。
杨林泽说,他和老伴在现在这处房子里已经住了32年,这个房子里有一家人美好的回忆。“这间小屋,以前我和老伴在里面做过糖瓜。”杨林泽带记者绕着院子转了一圈,最后驻足在大门口,用厚实的手轻轻抚摸了几下门上的对联,门楣上的“喜气盈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彩。
建设新机场 带来新机遇
年轻人想回家乡创事业
杨林泽夫妇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在青岛市区工作,每隔一两个月回老家看望父母。大女儿嫁到了别的村子,小女儿在胶州市区当老师,18岁的孙子在青西新区读高中。“上次,儿子儿媳妇带着孙子回家来看我们的时候,孙子还说,等考上大学,毕了业之后,正好新机场那时候就建成了,他想争取到新机场工作,在家乡的土地上尽一份绵薄之力。”杨林泽感慨道,村里的年轻人,尤其是男孩,长大成人后翅膀硬了都想飞出去,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家里的长辈常常很挂念他们,而村子以后就会变身成为新机场,像孙子一样的年轻人,愿意回到老家来,一起成为老家变化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让长辈们颇感欣慰。
“我们以后回迁的房子,应该离这里不会太远。我这代人年纪大了,不可能坐飞机了,到时候可以在窗户前看着飞机起落,那种感觉一定很棒。我的儿子、孙子以及后代人,他们能在老家门口坐飞机,是多么自豪啊! ”杨林泽说,村里人坐过飞机的并不多,而在这片未来的飞行沃土上,他们的后代人将一飞冲天,无论是旅游还是商务,都能到更远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村庄搬迁后 配套更齐全
七旬老夫妇要住新楼房
“住楼房好啊,生活条件改善了,家里很干净,上厕所也方便,有双气,冬暖夏凉,夏天有空调,冬天有集中供暖……不像住平房,一个冬天得烧一吨煤。”一说起住楼房,马淑英笑得合不拢嘴,十八年来,她先后到子女家照看孙子、外孙、外孙女,早已有了在楼房居住的经验。“外孙女今年6岁,我和她奶奶轮着看,这段时间我就在家里住着,和老杨作伴。 ”马淑英说,老杨一直很羡慕她的“城里人”生活,知道她会坐电梯,还好好请教了一番。
周王庄村每人都分得田地,种植小麦和玉米。杨林泽夫妇上了年纪后,已经把地包给别人种植。 “现在生个病全靠儿女出钱,听说等以后住进了社区的楼房,我们这边60岁以上的老人有希望入养老保险,待遇真好。庄户人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老有所养,那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生活就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淑英满怀憧憬地说,等以后和同村人继续做街坊邻居,楼上楼下串门,晚上可以一起遛弯纳凉,说不定比她年轻一些的人还能跳上广场舞。(记者 张译心 摄影 徐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