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大娘玉米皮编筐卖到东京 老人在家一年赚七千

来源:青岛晚报 作者: 2014-12-25 13:30:21 字号:A- A+

大娘玉米皮编筐卖到东京  

    冬日里,盘腿坐在炕上,一边看电视,一边使手里的玉米皮在纸线间不停地穿梭,不一会儿的功夫,备受日本东京高楼大厦里白领们追捧的编织筐,就在即墨乡间的古朴小院里,完成了它最基本的工序。移风店镇大娘们的一双巧手,赋予了田间地头遗落的玉米皮新的生命,赚来了孙辈儿的压岁钱或是老伴的新衣,也为冬日的新农村生活添了一把兴旺的火。 

    自家炕上老大娘编筐

    位于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的移风店镇,是青岛市农业科技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乡镇。它的名字源于金代兵屯“移风寨”,明清时期为即墨较大的市集之一,开有旅店,后演变为“移风店”。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一张张订单雪花般地飘来,移风店镇的妇女们,重新拾起了古老的编织技艺。昨天,记者在紧邻移风店镇政府的前店村,寻访这里的老手艺人。

    阳光正好的上午,71岁的马秀云坐在自家炕上用玉米皮编小筐。前来的记者看到,已经快完工的玉米皮筐套在一个木头制成的梯形模具上,模具上密密麻麻钉着钉子,用来固定编筐子用的纸线。老人拿着玉米皮,熟练地在琴弦一般的纸线间穿梭着,速度之快,让记者的目光难以锁定老人的手,摸清其中的“门道”。“我是快5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编玉米皮的,不像村里的很多人从小就会。我一天也就编两三个,每个能赚4块钱,我这个年龄没力气出去打工了,多少能赚点贴补家里挺好。 ”马秀云说。

    两天两夜熏白玉米皮

    告别了马秀云,记者又来到了村民张玉花家。同为71岁的张玉花是马秀云口中的“能人”,从小就会编玉米皮的她,一天能编四五个小筐,但这对于村里四五十岁的编筐妇女来说,就是个小数目了。记者发现,所到的老人家里,一进门都能看到一个两米多长的塑料袋子,里面放满了玉米皮。

    “这是在用硫磺熏玉米皮呢,现在讲究环保,我们都只放一点点。拿一个碗,里面放上固体的硫磺,点火后用带孔的泥盖盖住,放在玉米皮中间捆上口,熏上两天两夜再拿出来,玉米皮就变成白的了。在这之后要把玉米皮的底部用剪刀剪齐,再根据编筐的需要撕成一定宽度,就可以用了。 ”张玉花老人介绍道。除了玉米皮需要自己准备,在没有收购商提供纸绳前,编玉米皮筐用的绳也必须自己纺,因此不少老人家里还保留着木制纺车,不过现在都已经闲置。

    日商偏爱白色咖啡色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几位编筐老人的家发现,她们编的筐都是一模一样的。原来,她们都是在为同一个收购点加工。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林家疃村的这家收购点。收购点经理林富贵正扛着比自己还高的一摞玉米皮筐往屋外走,忙着装车。与在农户家里看到的软软的筐不同,这些装车的筐都已经是成品,筐上加有皮革的提把,筐内添了格子布的里衬,俨然变成了商场里的日系“小清新”。

    记者在林富贵的仓库内看到,这里的玉米皮筐只有米色和咖啡色两种颜色,筐里衬布都是格纹。 “前几年还有比较花的样式和颜色,这些年的风格越来越简单了。白色的玉米皮是老人们自己在家用硫磺熏制的,咖啡色的玉米皮是我自己用大锅加上染料煮出来的,再发给老人们加工。这些都是订单式的,多的时候一次就要上万个,筐里衬布和提把、纸绳都是厂商送来的。”林富贵的妻子刘燕告诉记者。在从事收购前,她也是曾是一名编织工。

    老人在家一年赚七千

    记者注意到,有些圆的玉米皮筐上,已经被打上了日文标签,上面还用英文标注了“中国制造”。 “这些打标的是工厂返回来有小问题需要再调整,这些玉米皮筐都是销往日本的,能卖到100元一个,主要是卖到日本的商场、超市、办公楼。在日本玉米皮筐用的非常普遍,听说很多都是一次性装水果什么的。 ”刘燕告诉记者。

    收购点收上来筐后,先送到青岛市区的厂家包装,然后集中通过海运发往日本。 “送货基本全年不断,现在一般一周发一次车,送筐大约2000多个。高峰期时,一周发两趟车,一年下来,要运十几万个筐。 ”林富贵介绍。据了解,虽然在日本的售价能达到100元人民币,对于收购点来说,每个筐的利润仅在七八元左右。在青岛制作一个玉米皮筐,成本在15元左右,主要是人力成本。 “在移风店镇,一共有200多名老人编玉米皮筐。我们一年结三次账,一位老人最多的一年能赚7000多元。年纪大不可能出去打工了,编筐也不耽误家里的活儿,所以很多老人愿意干。 ”刘燕告诉记者。

    新河镇炕头年生10亿

    事实上,冬日在家制作草编在青岛郊市非常普遍,很多地方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在平度市的新河镇,编织工艺品的企业有6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1.5万多人。 “新河镇是手工编织的历史强镇,也是从冬闲发展起来的。我们这儿有玉米皮编的,也有柳编和草编,是新河镇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一年的产值在十亿元以上,从事手工编织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在四五千元左右。 ”新河镇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姜广宗告诉记者。

    据了解,每年新河镇的编织工艺品企业经营者们都会带着样品参加广交会,已经“走出去”的新河草编同样是以出口为主,销往日韩和欧美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个国家的要求都有差别,就拿编织包来说,有的国家要挂里布,有的就不需要。都是根据出口商的要求定做的。 ”姜广宗介绍。(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马晓婷)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朗拿度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