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猛子将:靠40斤铅锭潜海底 1小时捕30斤海参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5-05-27 05:54:30 字号:A- A+

    “猛子将”,是对那些下海捕捞海参者的一个特别的称谓,黄岛区竹岔岛居民杨希坤和杨立斌就是有着多年捕捞经验的“猛子将”,他们共同承包一片海,经常下海捕捉野生海参和放养的鲍鱼,卖掉维持生计。昨天,记者跟随他们一起出海,一起体验“猛子将”的生活。

    为了生计当起猛子将

    早上5时左右,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杨希坤和老搭档杨立斌就先后来到了海边,两人一高一矮,都挺壮实,都是红脸膛,这是长期在海边生活日晒风吹的结果。

    杨希坤今年51岁,兄弟姐妹挺多,为了维持生计,他17岁就开始跟船下海捕鱼,21岁那年结了婚,先后有了两个儿子,生活压力更大了。为了多挣些钱,他开始搞养殖,并做起了 “猛子将”。44岁的杨立斌做这个行当也有24年了,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刚毕业,小女儿还在上学,家庭的一切开支主要由他来负担。6年前,两人共同承包下村西头的一百亩海域,贷款百余万元撒上鲍鱼苗,而海参则完全是野生的。

    清晨的太阳慢慢升起,微风习习,海浪轻拍着海滩,冲刷着成片的鹅卵石,惊起几只海鸥乱舞。如斯美景,难免会让人多看几眼,但早已习以为常的两人心思全不在此。杨立斌将随身携带的潜水衣摊开放在地上,伸了几个懒腰,活动了一下手脚,他穿着很厚的秋衣秋裤,又将一个毛线头套戴到头上,然后开始穿潜水衣。“别看是夏天,海水温度也就10摄氏度出头,在海水里泡着会很冷,必须多穿衣服。”杨立斌告诉记者。

    这种潜水衣是橡胶材质的,比较有弹性,帽子、上衣、裤子跟鞋连成一体,只有一大一小两个口儿。“整个身子需要从这个大的进口里钻进去,然后,脸从小口里露出来。”不到5分钟,杨立斌就将潜水服穿戴完毕,随后,杨希坤提着一根细绳过来,像扎麻袋一样,把潜水衣的进口扎紧,被扎好的进口就像一个马尾辫顶在杨立斌的腹部,看上去挺有趣。

    靠4个铅锭潜到海底

    “如果是新手,光穿这套衣服就得十几分钟。”杨立斌说完,将潜水镜戴好,并用鼻塞塞住鼻孔,然后将一个呼吸器套在嘴上。

    记者发现,在杨立斌潜水衣的腰部位置结结实实地绑着4个铅锭,每个都有铁饼大小。“这叫压铅,每个10斤重,下沉到海底全靠它们。如果在海底上升,则要靠这一对像青蛙腿一样的脚蹼,用力一蹬海底,然后晃动脚蹼,就能慢慢升到海面。”穿戴好整套潜水设备的杨立斌继续做准备活动,伸伸腿、弯弯腰,动作缓慢,像个机器人。

    与此同时,杨希坤启动发动机,带动制氧器工作,制成的氧气经过滤器过滤后,直接输入氧气罐备用。一根近百米长的输氧管,一头连接氧气罐,另一头则连接杨立斌戴着的呼吸器,以便让他在海底“顺畅”作业。一切准备就绪,杨立斌提着一个细长带尖的钢条和一个网兜走向甲板边缘,朝杨希坤扬了扬手,一头扎进海里,顿时浪花飞溅,一对脚蹼在浪花里晃动了几下,整个人沉了下去,海面慢慢恢复了平静。

    一小时捕上30多斤海参

    杨希坤站在甲板上,通过输氧管的移动,密切注意杨希坤的动向,并及时收放输氧管,小渔船不停地转着圈。“从事我们这行,风险还是挺大的,如果在海底遇到意外情况,全靠自己处置。而我作为副手,最怕突然有船只贸然闯过来,如果将输氧管扯断,小杨在水底断了氧,那就麻烦了。”杨希坤说。

    1个小时过去了,海面上的漩涡逐渐大了起来。“小杨开始往上走了!”杨希坤丢掉烟头,抄起输氧管快速回收,不一会儿,海面冒起一个大的水花,杨立斌露出了头,他用手将鼓鼓囊囊的网兜举过头顶,杨希坤赶紧接过来,并顺势将他拉到船上。刚上船的杨立斌一屁股坐在甲板上,摘下呼吸器和潜水镜后,他长舒了几口气,通红的脸色慢慢恢复了自然。

    头次下海收获了30多斤海参,个头基本都一般大,三两多一个,低于三两的,两人挑出来抛回海里。

    客船差点扯断输氧管

    就在杨立斌第三次下海作业时,意外发生了,上午9点50分,一辆满载游客的客船由东向西驶来,快速逼近杨希坤的渔船,杨希坤急了,拼命朝客船挥手,示意他们改变航道,但客船好像没有看清楚,越来越近,杨希坤赶紧拽了几下输氧管,示意在海底的杨立斌离船近一些。随后,客船从渔船一侧略过,好在并没有碰到输氧管,杨希坤长舒一口气。“这样的意外情况每年都会发生几次,每次都吓出我一身汗。”杨希坤告诉记者。

    虚惊一场后,海参的收获相当不错,当天,两人下海3次,收获130余斤海参,个头大的,一个就有一斤多重。

    离开小岛还要做“猛子将”

    杨希坤告诉记者,捕获海参的季节是每年腊月到第二年初夏,这段时间,也并不是每天都可以下海,比如月初、月底大潮时,以及大风天,海水会很浑,根本无法下海。“算起来,每个月能干活的时间也就十天,这一季下来,我们能收获2000多斤海参,每个人收入10万元左右。”杨希坤说,对于岛上渔民来说,这个收入不算太高,因此,他和妻子还在海边开了一家“旺海渔家宴”,用自家产的海鲜招待客人,每年也能带来三四万元的收入。

    竹岔岛又名鸡鸣岛,北距陆地最近处2.9公里,常住人口500余人,岛上有菩提树、木栈道,四季常绿,海水纯净,景色优美。杨希坤告诉记者,未来几年,他们或许将离开自己的家乡,到海对面的城市居住。“那时不能自己包海了,我们还要做‘猛子将’,给周围那些养殖户捞海参。这行当干了一辈子了,要放弃,真不舍得。”杨希坤说,他身边的杨立斌用力点了几下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浪淘沙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