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木船盐井还原红岛往事 渔盐耕读文化基因(图)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5-06-14 06:27:21 字号:A- A+

  清晨蒙蒙雾气还没有散去,天色阴沉,在望不到边的红岛东风盐场中和巨大的盐垛下,散落着几个孤零零的身影。盐场日渐衰落,这些老盐工也许会成为最后的坚守者;在距离盐场不远的一个沿海岬角,也有一批坚守者,他们是正打造木质渔船的六七个造船匠,他们的作坊是红岛仅存的一个传统木船制造地了。“渔盐耕读”四个金字刻在韩家民俗村内的一块牌匾上,这几个字很好地描述了红岛人所传承的古老文化基因。然而,因为社会的剧烈演变和传承人群的流失,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已经岌岌可危。为了探寻红岛往事,记者近日来到红岛,与传统木船匠人一起聊古法造船的技艺,倾听老人讲述这里的渔盐传说。

  最后一个木船作坊

  驱车沿着空旷曲折的海边公路,经过几座村庄,然后顺着狭窄的土路进入突入海中的狭长岬角,一个制造传统木质渔船的作坊就映入眼帘。同行的韩家民俗村负责人刘群英告诉记者,这个作坊虽然狭小简陋,却是红岛最后一个制造传统木船的基地了。作坊一侧是几间八面漏风的砖瓦房,里面摆放了许多造船工具和板材;另一侧是两艘正在建造中的木船,其中一艘已经完成了多半,另一艘才刚刚做好了龙骨,五六名中年造船匠正围着木船敲敲打打。

  “我们现在有7个工人,基本都是50多岁的邵哥庄村民。”这家作坊的主人刘方林对记者说。刘方林已经六旬,他也不知道这个简陋的作坊存在多少年了,或许在几百年前村庄建立后不久就有了,他只知道祖辈都是建造木船的能手。这些造船匠并不在意自己所掌握的木船建造技艺有多么珍贵,也不清楚这些技艺和故事已经被《红岛志》等书籍记载。对于他们来说,造船只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一种方式。

  记者了解到,红岛木船制造技艺起源于清朝咸丰三年即1853年,当时阴岛(即红岛)社大洋村(现东大洋村)渔民于海先耗时两年制作了第一艘简易木船,之后被不断改善并最终成为红岛渔民捕鱼作业的重要工具。

  一艘船要造两个月

  从选料加工到渔船成型,建造一艘木船的过程十分复杂。虽然有人总结说建造木船需要100多道工序,但是刘方林却表示并不知道这些名目。“这全靠经验,如果懂,直接造就行了,哪里用得着记住那么多工序?”刘方林说。他的回答也正好佐证了造船技艺传承的不易,这项技艺依赖于眼看、手拃,全凭经验掌握。虽然他这样说,但造一艘木船还是有一定顺序的,除去选料,需要先制骨架,然后定盘、艌船、做橹、做舵、做桅杆和帆、做锚,最后刷漆,变为造型美观,坚固耐用的成品。

  7个人建造一艘木船需要多长时间?两个月。眼前的这艘快完成的木船已经建造了一个多月,另外一艘刚刚搭好龙骨,它们都出自这些造船匠之手。不过刘方林说,能否造成木船关键不在人手,而在是否有一个精通每个环节的主心骨。

  加工技艺后继乏人

  一艘造好的木船吨位在20吨左右,它们都配有发动机,是用于海上作业的捕捞船。如今刘方林的木船作坊主要以接单形式经营,这艘木船就是崂山区沙子口一个渔民定下的,一艘木船需要30万元。当谈到作坊的经营状况时,刘方林笑笑说:“还算可以。”但是他的儿子并无意接手他的作坊。“造船这活儿太累了,现在年轻人有点门路的都去干其他的了,谁还愿意做这些活儿。”刘方林无奈地说。

  在作坊里,最年轻的工人是今年36岁的韩同旭,“我干了6年了,但是那些复杂的工序还没有搞明白,学这个必须得积累经验,还要有天分。”韩同旭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木质渔船的制作技艺全靠师徒传承。如今,虽然有关机械渔船的工艺流程已经很完善,但真正的木质渔船加工技艺仍然要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凭悟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gaoxiang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