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评论:对着中秋与明月,重温“思念”的滋味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何平 2015-09-26 22:31:34 字号:A- A+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在山东密州太守任上的苏轼“欢饮达旦,大醉”,想起了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挥毫写就了那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千年光阴,倏忽而逝,如同战争、爱情等话题一样,关于中秋,历代文人骚客也是咏了又咏,关于中秋的名篇名句更是层出不穷——“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但无论诗人何处入手、哪般着墨,咏歌中秋的主题却始终不变,永恒唯一,那就是希冀团圆、表达思念。

  思人,思家,思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是啊,只有形单影只的时候,才会思人;只有出门在外的人,才会思家;只有到海外工作、求学,才会思念国家、怀念故土,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中秋的意义。

  事实上,相比古人,今日之社会,无论是人口流动的速度还是迁徙的半径,都远远超过从前。工作、求学、结婚、嫁人,任何一个原因都可能让人离开故乡、远离家人。北漂、上漂、广漂,正在成为的一种常态,甚至是某些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我们都像无根的飘萍,随处漂泊,永不停歇自己的脚步,流浪,流浪,却美其名曰“四海为家”,“心怀天下”。

  更令人惊诧的是,频繁的迁徙并没有带来思念情绪的井喷,相反,我们似乎正变得越来越麻木,不再思念,不再怀乡。一个可见的情况是,关于中秋、关于团圆、关于思念的诗作越来越少见,以至于人们不得不反复咏颂那几首作于千百年前的所谓“经典名篇”。

  甚至,许多人曾经以为,这样才是现代文明,结果却发现,即便在个人主义的发端地——欧洲与美国,人们同样注重家庭,照样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依然会在感恩节、圣诞节前夕驱车千里,赶回家乡,与父母、与亲人吃上一顿团圆饭。

  在这个意义上,国家把中秋节确定为国定假日确属本意回归,而此番“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今日上线更有助于放大传统的声音——了解中秋知识、体味传统文化。可以说,借助于现代技术的加持,千里相思再也无需明月寄,同时,对于更全面、多维度地宣传、阐释中秋节的深厚内涵,亦是善莫大焉。(何平)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蓝天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