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霜降”节气,中国人民银行再度祭出“双降”利器。上周五央行宣布,自2015年10月24日起,降息0.25个百分点,并降准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以来,第五次降息,第五次降准,第三次“双降”。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双降”的同时,央行还宣布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那么,央行此次“双降”又将如何影响你的“钱袋子”?
利率不再管上限 市民存款要“货比三家”
此次利率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4.35%,双双降至历史最低点。
对于喜欢到银行办理储蓄存款的居民来说,存款利息收入又变少了。原来存款基准利率为1.75%,居民存款10万元,一年利息为1750元,现在降为1.5%,一年利息变成1500元,前后利息相差250元。
岛城一家银行理财师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存款利率不再管住上限,上一次即8月26日降息,央行放开了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不变,最多只能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5倍,青岛一些银行的存款利率因此上浮逼近了50%,今后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有望更大,居民存款要‘货比三家’,可优先选择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以获取更高收益。”
融360分析师表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并不代表银行就可以随意调整自己的存款利率了,今后存款利率仍要受到央行约束,如果背离市场规律,存款利率远高于市场正常水平,将会受到央行管控或指导。目前利率市场化只是名义上完成了,但要做到实际利率市场化,仍有一段路要走。
而多位银行业人士表示,从多个国家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后果看,银行竞争将更加激烈,特别是对国内中小银行来说,利率放开会对其流动性管理、资产负债以及盈利能力等形成很大压力。
房奴喘口气 楼市将延续回暖态势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存贷款利率下调均为0.25个百分点,为对称降息。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依然是“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组合,预计可以释放流动性资金7000亿元左右。
降准之后,银行可动用的资金明显增多,这将增加二套房房贷降首付落地的可行性,对激活个人消费贷款市场会有一定提振作用。未来,银行将有更多资金用于信贷投放,个人办理房贷、消费贷款也将变得比以往更为容易。
居民买房用得最普遍的五年期贷款利率,此次由5.15%降至4.9%。这意味着购房压力进一步减轻,比如个人办理住房商业贷款100万元,贷款期限20年,采用等额本息法,降息前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5.15%),月供为6682.7元,总利息为60.38万元;降息后同样执行基准利率(4.9%),月供为6544.44元,总利息为57.06万元。每个月可以少还138.26元,20年下来节省利息支出3.32万元。
对于办理公积金贷款的人而言,由于此次公积金贷款利率未下调,常用的五年期以上公积金贷款利率仍为3.25%,公积金贷款月供未降低,但目前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只有60万元,组合贷是多数人的选择,因此选用公积金贷款可享受降息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现在开始签贷款合同的人,可以马上享受新利率。已放款的多数存量客户,需要等2个多月,即2016年1月1日后,才能享受调整后的低利率。
去年11月降息,老客户房贷利率已在今年1月调整。今年3月1日、5月11日、6月28日、8月26日以及今日降息,客户房贷月供和利息累计变化需要等到明年1月份才能集中体现。老客户年初贷款100万元,贷款期限20年,月供为7251.12元,总利息为74.02万元。经过年内5次降息,明年月供将减少706.68元,20年总利息将减少16.96万元,相当于一辆中级轿车。
“双降”后如何选择投资理财方向
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双降”“ 力度不小,中国进入加速宽松周期,判断美联储年内甚至明年初都不可能加息。“对市场影响方面,利好股市楼市,固定收益类产品回报率进一步下降,房租等生活成本上升,政府企业减负。”叶檀说。
中金研究员王汉锋指出,“双降”短期对市场有利,但考虑到市场已经有所反弹,利好幅度和持续性需要观察。
虽然央行“双降”利好股市,但对银行理财产品则会造成负面冲击。自去年11月份以来央行多次降准降息,多数银行都在次日就对存款利率进行不同程度的下调,市场利率普遍下行,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也深受影响随行就市,收益率不断下降,9月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更是创近两年新低。
理财经理于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还将继续下降。此外,与货币基金挂钩的宝宝类产品和P2P网贷的收益率都将继续下跌。建议投资者增持长期类固定收益产品,一来中长期理财产品收益要高于短期理财产品,二来现在购买中长期产品可以提前锁定高收益,降低利率下行风险。黄金方面,于先生表示,欧洲央行暗示年底将加大“放水”,全球宽松氛围浓郁,在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之前,避险情绪仍可能会助推金价走高,金价走势值得一搏,投资者短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黄金配置。(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