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市民收藏古人科举小抄:小手帕上藏4万字(图)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赵玉勋 2015-12-20 07:16:08 字号:A- A+

市民收藏古人科举小抄 小手帕上藏4万字

    原标题:科举 :小抄 小手帕上藏4万字

  核心提示 >>>

  手帕大小的丝绢上竟写有4万多字;状如火柴盒的小册子印有8000多字,每字长度只有1毫米出头,眼神不好的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这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市民庄珩收藏的古人参加科举考试时作弊用的“小抄”,学名“夹带”。昨天,西海岸新区博物馆专家称,这几件“夹带”保存完整,为研究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实物。

  ◆ 讲述 >>>

  “小手帕”上写有4万多字

  记者来到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双珠路东端的琅琊美术馆时,庄珩正在整理自己收集的部分收藏品。这些藏品个头都比较小,薄厚不一,里面的字都特别小。“这些物件叫‘夹带’,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叫‘小抄’,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时的作弊工具。”庄珩告诉记者,他一共收藏了十几件“夹带”,其中两件是手抄的,另外的都是印刷品。

  “你看,这件‘夹带’最有代表性,也是我最喜欢的。”庄珩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摆在桌子上的一件“夹带”给记者展示。记者看到,这是一块像手帕大小的丝绢,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眼神不好的根本看不清楚。“我量过,这件‘夹带’长42厘米,宽38厘米,里面每个字的大小只有1.5毫米见方,共有4.2万字,我平时得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庄珩一边说着,一边拿来一枚一角钱的硬币盖在 “夹带”上,笑着说:“看看吧,这么小的硬币就能盖住20多个字。”

  庄珩介绍,这件“夹带”上面的字都是手写的,是魏碑风格的楷书,别看字小,楷书的关键要素尽含其中,字体工整,颇有神韵,让酷爱书法的他很是喜欢,因此也格外珍惜。“写这么小的字不容易,首先,书写者的书法造诣得相当高;另外,他所用的毛笔肯定是极品;此外,所用的绢也是上品。”庄珩告诉记者。

  ◆ 幕后 >>>

  “小手帕”:10年前花3000元买来

  说起这块丝绢“夹带”的来历,庄珩打开了话匣子。“我平时特别喜欢收藏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老物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的文物市场看看。”庄珩说,10年前的一个夏天,他去广州出差,一次在闹市区溜达时,意外发现路边有一家文物店,他赶紧进去看看。“我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看到这件‘夹带’,立刻来了精神。”庄珩说,他立即喊来店主,将“夹带”拿出来仔细观看,爱不释手,决定要买。

  “咱是实在人,也不会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店主看出来我特别喜欢这物件,一口就喊出了7000元的价格。”庄珩说,在那个年代,这笔钱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后,经几番讨价还价,他花3000元将这件“夹带”买了下来。“这些年来,我都将它放在藏柜较显眼的地方,没事就拿出来欣赏一下上面的书法,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庄珩说。

  “火柴盒”:从忘年交那里淘来

  庄珩特别喜欢的还有一件“夹带”,它火柴盒大小,小巧玲珑。“这件‘夹带’是纸质的,属于印刷品,每页印有三四百个字,共有20多页,大约8000多字。”庄珩介绍说,这件‘夹带’每个字的长度仅有1毫米出头,是他收藏的所有‘夹带’里面字体最小的。“虽说是印刷品,但也得有人写出来啊,可见其难度。根据我的研究,印刷这样的小字一般得用滑石刻版,因为滑石质地较软,刻小字相对容易些。”庄珩说,因为这种‘夹带’是作弊用的,因此印刷数量肯定不大,通常是寥寥几本。

  “因为喜欢收藏科举老物件,我认识了不少朋友。其中,西昌一位年过七旬的李老先生跟我是忘年交。”庄珩说,李老先生也特别喜欢收藏,是当地的文化名人。“几年前的一天,我去他家拜访,偶尔发现了这件‘夹带’,非常喜欢,就厚着脸皮向他讨要,李老先生很豪爽,临别时,我象征性付了些钱,就把这件‘夹带’带回来了。”庄珩笑着告诉记者。

  ◆ 揭秘 >>>

  “夹带”藏匿方式多种多样

  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员于元林也来到琅琊美术馆,认真查看了这些“夹带”。

  “这些‘夹带’上书写的都是《四书五经》等跟科举考试有关的内容,其中,从字体跟绢的制作方法来看,丝绢‘夹带’应该是清初的;而‘火柴盒夹带’应该是清中后期的,那时的印刷水平已相当高。这些‘夹带’保存较为完整,为研究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提供了实物;有几件‘夹带’上面的书法造诣较高,具有不错的研究和收藏价值。”于元林告诉记者,对不同类型的“夹带”,考生携带的方式也不同。“像这件丝绢‘夹带’,是叠起来藏在衣服里面的;而那个‘火柴盒夹带’,则是藏在鞋底的;至于其他个头较大的‘夹带’,考生不会全部带到考场,只能是感觉哪几页掌握得不好,就撕下来偷偷带着。”于元林介绍说。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的 ‘高考’,考取功名后不仅可以加官晋爵,更意味着一生的荣华富贵。如此诱惑,考生自然趋之若鹜,作弊者众多。只要考生在应试时能携相应的‘夹带’入场,稳操胜券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于是各种各样携带方便的‘小抄’便应运而生了。”于元林介绍说,根据他的研究,早在唐朝科考时,“夹带”就已经出现,具体操作方法是,考生事先将应考的材料用蝇头小楷抄写在薄如金箔的纸上,然后藏在笔管里、空心砚台底部、衣服中间或夹于鞋底之间,或者干脆写在衣物、身体上携入考场。除此之外,另外一个常用的作弊手段便是替考了,古代称为“枪替”,这种手段在唐朝也已经出现。

  为防作弊 科举搜身很严格

  记者了解到,针对考试各个环节,历代统治者也都推出了严格的防作弊手段。据说金国时期,每个考场都安排了进行搜检的士兵,负责搜检的士兵一般都不识字,这是为了防止士兵与考生勾结在一起。每个考生进考场前都要搜身,而且搜检得很严格,要求考生必须解开发髻,袒露身体,连鼻子、耳朵都要细细搜索。后来因这样检查有辱斯文,受到不少官员的反对,于是改成了考试之前必须在考场指定的地方沐浴洗澡,然后换上官方准备的衣服,这样一来,作弊现象大大减少。

  到了明清时期,对作弊的查处变得更加严格。据说清代考生入场,连辫子都要解开检查。而对于作弊者的惩罚也相当严厉,按照《大清律例》,科考舞弊者,轻者罚款,重者要戴枷3个月示众,杖责一百,最后发配到边疆充军。如若发现有印刷与科举考试有关的“袖珍书”者,则会株连九族。

  清朝的科考作弊现象到中期的时候已经日趋严重,和历朝历代相比,清朝对科场作弊案的处理也严厉得多,防范措施在当时已非常周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施以重刑,却总有考生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怀揣侥幸心理。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赵玉勋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蓝天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