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国家批复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区 红岛经济区在列
青岛新闻网1月16日讯 日前,国家批复第二批生态文明示范区,青岛市红岛经济区位列其中。
红岛经济区为啥能入选?
成功获批首批“国家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发布山东首个区域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大沽河综合治理获全市一等奖、环湾绿道全线贯通、红岛科技生态园获批3A景区……红岛经济区生态建设成绩不俗。
据悉,为推进生态建设,红岛经济区出台了生态建设指标,一是划定生态红线,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通过区域开发强度指标控制,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红岛经济区生态环境指标设计主要从生态安全、人居环境两类目标和保障生态环境健康、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严格控制污染排放3项任务,设定了15项约束性生态环境指标,对2020年必须达到环境生态指标目标值分别做出硬性规定,设定了硬杠杠,为保证红岛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同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与此同时,红岛经济区还细化明确了生态工程建设指标,涵盖信息和通信技术、城市规划、景观和环境、水、垃圾、能源、交通运输、绿色建筑等8类103项指标,为编制红岛经济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以及“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做出规定指标限值,发出黄色预警。
5年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
据悉,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主要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先行示范地区基本形成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节能减排和碳强度指标下降幅度超过上级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
资源产出率、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城镇(乡)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处于全国或本省(市)前列。
城镇供水水源地全面达标,森林、草原、湖泊、湿地等面积逐步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水土流失和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耕地质量稳步提高,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覆盖全社会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
参考经济发展质量等五大类指标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质量、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培育及体制机制建设五大类。
其中,经济发展质量包含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经济发展质量、农产品中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五大项。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涵盖国土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用水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GDP能耗、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总量、资源产出率、矿产资源三率(开采回采、选矿回收、综合利用)、绿色矿山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包括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植被综合盖度、湿地保有量、禁止开发区域面积、水土流失面积、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镇(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生态文化培育涵盖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比例、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生态文化培育、二级及以上能效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区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生态文化培育、有关产品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体制机制建设则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考核的比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环境信息公开率。(青岛新闻网记者 徐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