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6月27日讯 因病致贫已成为当下导致人口贫困的最主要因素。青岛市自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特药特材救助政策,将基本医保“三个目录”之外、重特大疾病治疗必需、疗效显著、费用较高的药品或医用材料纳入救助范围。截止目前,已有治疗恶性肿瘤、罕见病及高致残率疾病的26种特药特材进入保障范围,为6140名大病患者支付救助资金2.12亿元。
26种特药品普遍降价
特药特材救助资金来自财政拨款,每年市、区两级财政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出资3亿元用于大病医疗救助,并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为使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青岛市医保部门引入了谈判团购降价机制,整合全市患者资源,以市场换低价为策略,与具备资质的制药企业展开谈判,经过药品遴选、专家评估、公开招标、社会公示等系列环节,最终确定准入名单和医保支付价。
经过谈判,26种高值特殊药品耗材实现普遍降价,在原来市场价的基础上综合降幅达到30%以上,降价幅度最高可达54%,一年可节省资金5000多万元。
四方共同负担医疗费用
特药特材救助的核心是由政府、药企、社会、患者四方共同负担医疗费用,由财政出资保障“大头”,按照谈判确定的支付价格报销70%,个人不用缴费也不承担起付线。
特药特材救助的患者人群是特定的,并有严格的资格准入条件,以保证药品应用疗效达到最优目标。在26种特药特材中,有8种属于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其突出特点是针对明确的致癌位点有的放矢地给予精准治疗。
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抗肿瘤药“凯美纳”为例。在纳入特药特材救助前费用高达8万元。经过救助后,个人自付费用不到2万元,还可享受终身免费用药。
据统计,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仅“凯美纳”一个项目,便惠及1188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累计为患者节省医疗支出3746余万元。另外,由于实施了精准治疗,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提高,截止2015年8月生存人数占比83%,显著高于临床试验平均水平,救助成效明显。(青岛新闻网记者 谢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