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即墨广场文化与众不同 国家非遗柳腔广场发力

来源:青岛早报 作者: 2016-12-18 07:13:31 字号:A- A+

即墨广场文化与众不同 国家非遗柳腔广场发力

    原标题:文化扎根 舞出文明

    一个广场舞,经过3年的精心培育,唱响了文化道德、社会和谐的最强音,成为即墨文化提升工程中的重要抓手。而整个即墨市的广场文化,除了体现在“舞”上,还有即墨柳腔、庄户剧团等文化形式,在政府的引导下,成了广场文化中与众不同的“即墨模式”,在农村群众性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记者近日在即墨采访得知,借助浓厚的文化氛围,即墨人身边的道德模范、传统非遗文化,都写成了优秀文艺作品,成了群众寓教于乐、自我教育的广场文化。群众性文化搞好了,农民道德文化素质提升了,整个社会越来越和谐了,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提供了保障。

    文化特色>>>

    一曲秧歌情 跳出老味道

    《秧歌情》讲述的是传承数百年的大秧歌;《东海豪迈》表现的是即墨古老的渔家文化……在即墨,众多的广场舞中都在“讲述”即墨故事,将千年古城即墨的老味道跳了出来。许多舞曲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都成了舞者手中的道具,成为传承本地文化的载体。

    今年10月19日,在即墨广场舞决赛中,河南村广场舞16名“舞者”大妈,以一曲原创《秧歌情》,一路过关斩将杀进了决赛,获得了一等奖。这一看似平常的秧歌舞,引起了评委的注意。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舞蹈高级讲师滕海伦这样点评:这支舞里有故事,不仅具有风土人情,而且讲述了即墨传统的老味道。

    《秧歌情》广场舞里,有着怎样的故事?负责此舞编排的河南村广场舞队的老师徐以俭说,她今年58岁,小时候就跟着老人学跳秧歌,尤其是对传统的胶东秧歌情有独钟。 “老一辈讲,早在200多年前,即墨许多村庄的老人都会扭秧歌。 ”徐老师说,她在编排舞蹈时,就想将老一辈留下的东西传承下去。去年广场舞比赛,她自创编排了名叫《桃花红杏花白》的广场舞,将秧歌融入其中,在决赛中获得一等奖。今年,她编排《秧歌情》,进一步将即墨众多老人对秧歌的感情融合进来,最后加入了现代舞元素,特意设计一人领舞,众人跟随一起跳的场景,向人们讲述“大家跟我跳大秧歌”的寓意。

    徐以俭经常与相隔百里外的舞友“霞妹”交流。两人在3年前的广场舞培训中认识后,就成了最好的朋友。徐以俭口中的“霞妹”,是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辛庄村广场舞队伍的领队辛红霞,她编排的广场舞也同样别具风格,跳出了即墨的渔家文化味道。

    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辛庄村,距离海边不到5里地,多数人都在从事海洋捕捞和海参养殖业。古老的渔家文化深深扎根于此。因此,这里的大妈们跳起广场舞来,也别具地域风情,充满了“海的味道”。

    今年10月,由12名渔家大嫂演出的《东海豪迈》,将传统和现代舞跳法融入其中,既体现了古老的渔家文化,又展现了新时代渔家生活的新变化。许多看了广场舞的市民反映,与其说看广场舞,不如说在“听故事”。

    其实,即墨3000多支广场舞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从最初的简单运动,到有了更加深厚的即墨味道。即墨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高玉虎介绍,即墨市开展广场舞比赛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通过广场舞表现出来,这正是即墨广场舞与众不同的地方。像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榼子、即墨花边、大欧鸟笼、祭海渔家文化,都曾以广场舞的形式广为流传。

    文化传承>>>

    国家非遗柳腔广场发力

    即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衣立渊说,即墨广场文化不仅体现在“舞”上,还有通过传统戏曲表现出来的小品、三句半等许多形式,目前在每个乡镇都有不同的文艺形式出现在广场平台上。

    据了解,每年即墨市委、市政府都要拿出专门的资金,扶持群众性文艺创作,评选乡镇优秀文化人才,鼓励群众进行创作。评出的道德模范,都成为文艺作品的主人公,再通过广场文化呈现出来。比如,广场文化中柳腔下乡演出,就把即墨捐献遗体、拾金不昧等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通过柳腔剧团表演的小品,呈现在农村的广场上。即墨市柳腔艺术中心主任张成林介绍,柳腔剧团常年在农村的广场上演出,每年下乡演出超过了千场,新排演的柳腔新戏中,传统剧目之外,以即墨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事迹作为题材的演出,因为演的就是真人真事,每次都会吸引众多百姓叫好。

    在广场文化推动下,即墨文化产业不断取得新成果。 2015年“即墨市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的跨界融合”项目获得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新创作的柳腔戏《没事找事》入围山东省“群星奖”;《歌唱二小放牛郎》荣获青岛市“海燕杯”群文创作汇演最佳表演奖和优秀创作奖;即墨市选手温震在中日韩三国的歌唱达人汇集的东亚文化之都“五王”决赛中荣获第一名,获得“歌王”金奖。

    【说法】

    广场文化将持久发力

    即墨的文化活动,让老百姓乐起来,寓教于乐,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提高了民众的道德素质,没有那么多杂音了,没有那么多矛盾了,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即墨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得到了保障。经济发展得好,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同时,文化工作做好了,也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

    “让死去的历史人物‘活’起来,让活着的优秀人物把即墨的文化带出去,做足文化提升工程。 ”谈到即墨的广场文化建设,即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衣立渊说,在文化提升工程的基础上,广场文化要坚持下去,还要因势利导,根据中央的精神,继续利用好广场文化这个载体不断创新,创作出品牌文化,打造文艺精品工程。

    衣立渊表示,未来的广场文化,要保持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持久性,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继续繁荣广场文化,做精做细文化精品。文化不断创新,是解决广场舞疲劳心理的好方法,让群众保持持久参与性,不断用新的形式充实广场文化内涵。在进行广场舞比赛的同时,将广场文化进行延伸,开展比如小品比赛、戏剧大赛、微电影大赛、道德模范小品创作大赛等,还可以把京剧、柳腔、吕剧、茂腔等山东的传统文化,纳入到广场文化比赛中来,让更多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文化形式,起到宣传教育作用,达到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推动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目的。

    【文化氛围】

    美丽乡村充满文化味

    20多名村民聚焦在村文化中心,男的拉二胡、弹琴,女的则站在中间又演又唱。考院村,是即墨市经济开发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的文化村落,这个村不仅广场文化开展得好,而且专门建起了一个文艺排练中心,让村里爱好文艺的村民在这里娱乐。走在考院村的街道上,“文化墙”则彰显了另一种广场文化的内涵。

    不仅孝道图画上了墙,村里的道德模范等好人也都成了别具一格的“墙文化”。考院村里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机会,在广场和街道两侧的墙上,绘画上百幅,内容涵盖传统文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文化、农时节气、种植技术、国防教育等方面,美化了乡村,浓厚了文化氛围。与广场文化有着同样作用的文化墙,将成为村庄文化的主阵地,让美丽乡村越来越有文化味。

    和考院村有着同样文化味的,还有张家霞村、柳林村、西杻村,村道两旁的文化墙吸引着不少村民驻足观看,一条条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为内容的文化长廊,向村民传播德孝文化、倡导文明新风。村民李阳说,不光看着好看,起的作用也很大,村里形成了争当好媳妇、好婆婆,助人为乐的好风气。在即墨众多村庄中,良好的环境能够感染人、熏陶人,通过以孝治村、宏扬孝德文化,提升村民的道德素质,养成文明习惯,改掉过去不好的习惯,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村还是那个村,变美了;山还是那座山,变绿了;河还是那条河,变清了;人还是那个人,年轻了。这是即墨在文化提升工程中,农村发生变化的真实写照。

    即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辉介绍,这是即墨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文化提升工程的推进,广场文化在群众中开展得十分红火,政府抓住这一机遇,确立了首批30个美丽乡村试点。现在,走进每一个美丽乡村,都会有一股浓厚的文化味扑面而来。

    “文化是一个村落的内在品质,像广场文化一样,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群众,培育文明之风。 ”即墨市温泉街道办副书记黄勇介绍,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每个村庄的不同文化特点,在建设硬件基础的同时,重点打造“文化乡村”。比如:西杻河头村家家户户立有家训,村里还专门找人编写了村歌,让广场舞队边跳边唱,为了在农村提倡婚丧嫁娶文明节俭的好风气,村里还特意建起了村史馆,教育村民不忘记初心。如今,在西杻村,文化长廊、传统文化一条街等,让村庄的文化味道更加厚重。

    不仅西杻河头村文化味浓,即墨首批创建的30个市级精品示范村都变得更加美丽了。即墨灵山镇西姜戈庄村村主任刘元鹤高兴地说,这里原来的小河沟,变成了一条自然景观河;破旧的居民老屋,也被装饰一新,小广场上也安装上了大型的LED屏幕,让跳广场舞的群众更有激情了。许多村还在家开起了农家宴,经营起了草编、玫瑰手工艺品,村民的整个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作为村干部,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今年11月,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现场观摩会在即墨召开,推广了该市的经验做法。

    结束语

    社会和谐的宝典秘笈

    全国各地都在跳的广场舞,在即墨跳出了新花样。发现这项运动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参与度后,当地政府根据群众需求,展开一系列的设计、引领,最终让80多万人通过广场舞这项活动,拧成一股绳。广场舞让大家走出家门,聚在一起,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最终达到心在一起的效果。可以说,当地政府扭住了群众文化发展中的牛鼻子。在每天训练的欢声笑语中,人与人之间更和谐地相处,当一个个村庄和谐起来,整个即墨也更加和谐。

    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即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即墨经济转型升级这样重要的节点上,城市品质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才有了今天的“江北第一城”(今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中,即墨市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列山东省第1位、全国第9位,是江北唯一进入全国县域前10强的城市)。

    经过长达1个多月的深入采访,青岛早报连续六天推出“探秘即墨·全民热舞的和谐效应”系列报道,四位记者从不同角度去感受广场舞给即墨带来的种种变化,从村村建起文化广场,到培训文艺骨干,再到精心策划贯穿全年的广场舞比赛,广场舞不仅跳热了一座城,更跳出了全民文化、道德境界的大提升。

    广场舞先让群众动起来、乐起来,然后是团结起来、协作起来,最终达到人人文明素养提升起来的效果,在这个提升的过程中,即墨的文化氛围、文明程度不断攀升。大家在文化发展中得到滋养,在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后,凝心聚力就成了最自然不过的结果。当每个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中时,即墨的腾飞也就有了最牢固的基础。而这,正是广场舞“即墨模式”期待的硕果。

    今年是即墨大力发展广场舞运动的第三年,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场舞必将在整个即墨区域内有更大的舞台、带动更多人群参与,当广场舞队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壮大的时候,因广场舞而带来的和谐效应势必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即墨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中,形成更有力的加速度。

    而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四位记者在即墨采访中发现,当地政府部门,正在更多的群众文化项目中默默蓄力、期待发力。带动全民热舞的广场舞,仅仅奏响了即墨和谐的序曲,在它身后,大幕才刚刚拉开。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