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图片故事】他们,因青岛而走上富裕路

来源:青岛新闻网 作者:刘汉锋 张力伟 | 责任编辑:中石 2016-12-31 20:06:58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一】>>>>>>总书记点赞的产业扶贫:原隆村来了青岛人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二】>>>>>>五张照片看变化:贫困户何利霞一家脱贫记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三】>>>>>>青岛扶贫故事:我和县领导互拍桌子成知交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四】>>>>>>种大棚年入四五万 外出打工村民踏上回乡路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五】>>>>>>青岛扶贫架鹊桥 宁夏鲜花卖到迪拜

    【昌盛日电扶贫记 之六】

    青岛新闻网特派记者 刘汉锋 张力伟 发自宁夏

     一个是东部海滨城市,一个是西部贺兰山下的村落。两个相差近2000公里的地方,却因为一家青岛企业结缘。

     今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永宁县闽宁镇原隆移民村,走进了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农业科技大棚。他说:“这里的扶贫工作做得比较扎实。”

    原隆村是永宁县最大的生态移民村,有近2000户、10000多人。青岛企业的到来,到底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请跟随青岛新闻网记者的镜头,到原隆村看个究竟。

    图中的人叫何利霞,今年47岁。2014年从宁夏隆德县移民到原隆村。今年4月,她进入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从事青椒等蔬菜种植,9月份开始独自承包香菇棚。

    “没包棚之前,每天70元工资。包棚之后,从今年9月到明年2月,5个月能挣2万元。”何利霞说,“作为贫困户,园区还发了1万元的兜底分红。”

    何利霞的丈夫手有残疾,但也在园区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由于身体不是很好,断断续续干了4个月,拿到了8000多元的工资。

    “今年,我们家从园区挣到了3万多块钱!”何利霞说,娃娃上学的钱不愁了,心里也有底了。

    29岁的马玉霞正在核算花卉进出口基地的进货以及出货数额。去年7月就进入园区的她,如今已是班组长。月工资2400元,比园区的普通工人高300元。

    马玉霞的丈夫在外面的工地上开铲车,月工资5500元。“在这上班,比在老家种地强多了。”她说,“我们两个人一个月收入近8000元,我在家还能照顾孩子,日子过得很顺心。”

    44岁的万军红,总是一副乐呵呵的面容。因为家中老人年事已高,妻子残疾,全家重担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之前在石嘴山打工,今年4月回归原隆村,进入园区工作。

    如今的他身兼两职,白天照顾承包的香菇棚,晚上为园区烧锅炉。“是累了点,但既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小,值!”他说。

    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万军红能从园区拿到3万元左右。

    29岁的王葡萄正在康乃馨大棚里忙碌。以前她跟着丈夫在银川等地的工地上打工,搬砖之类的活都干过。今年下半年,决定回归原隆村。12月份,她承包了两个康乃馨大棚。“一个棚挣一万元,一年两万元左右。”她说,“这个活轻松,有技术员指导,自己只要管理好即可,销售也由园区包了,钱挣得轻松。”

    班组长刘小耐是园区的“技术大拿”。今年38岁的她拥有高中学历,在当地算是高学历了。2015年,在青岛派驻园区技术员的帮助下,刘小耐很快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现在,只要工人发现蔬菜出现异常,都来找她解决。

    由于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刘小耐月工资达2800元。“在老家隆德时,除了吃的,啥都没有。从来没想过自己还能挣这么多钱。”她说。

    蚯蚓棚内,李建荣在察看蚯蚓的密度。蚯蚓养殖是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的六大项目之一,昌盛日电专门从总部派技术人员培训当地村民。

    李建荣说,自己不光学蚯蚓养殖,在园区建设时还开挖掘机,收入比较可观。仅开挖掘机每个月就有4000多元收入。“跟在外面打工挣得差不多,我已经不准备再出去了。”他说。

    “包括昌盛日电的产业园,村里目前有6家企业,他们对全村的脱贫贡献相当大。”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说,原隆村曾有700多户贫困户,到今年初时只剩70户未脱贫。今年底这70户也将脱贫。

    昌盛日电银川光伏农业产业园总经理王泉说,该项目一期已经建成,等全部建成后,可创造就业岗位4000-5000个,使原隆村村民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500万元,实现劳务收入1.25亿元。按照原隆村的人口计算,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提示:支持← →箭头翻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