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跨越·新征程】青岛经济发展量增质优

来源:青报网-青岛日报 作者:林 刚 2017-01-19 08:27:56 字号:A- A+

【新跨越·新征程】青岛经济发展量增质优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林 刚

    开栏的话

    2012年2月,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大视野审视、大目标定位、大手笔谋划、大平台支撑、大转型提升,谋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引领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年2月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召开,本报即日起推出“新跨越·新征程——喜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系列报道,全面回顾过去五年我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推进创新驱动、蓝色引领、全域统筹等发展战略,在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进程中取得的新成就、新突破,充分展示五年来全市城乡巨大变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用辉煌成就进一步动员和鼓舞全市人民把青岛的现代化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书写青岛继续走在前列更加辉煌的篇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面对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千方百计稳增长、谋发展,一心一意转方式、调结构,稳中求进,“走”出一条激昂的发展曲线。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青岛生产总值(GDP)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7%;在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中,青岛名列第12位,除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外,青岛在中国北方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健康度排名中,青岛名列第一。财政收入迈进“千亿元俱乐部”,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00亿元,增长10.3%。2016年新增存贷款均超千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16年末,全市贷款余额达到1.29万亿元,存款余额达1.46万亿元。2016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投资增速均居全省首位,重点领域中的高新技术投资增速达29.8%,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达33.8%。

    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我市逆势而上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显成效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牛鼻子”,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迈得开步、忍得住痛、抢抓好牌、打出好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围绕推动供给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全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力促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老城区集中了大批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安全环保存在隐患,县域工业园区布局分散、业态混杂、发展粗放,严重制约了工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我市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施老城区企业搬迁,引导产业向西海岸新区、高新区、蓝谷等重点功能区和新型产业园区集聚,大规模淘汰、化解落后产能,升级发展蓝色、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大大提高了发展质量和效益。

    根据市搬迁办提供的数据,这些年来,我市重点推进110户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截至目前,我市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114户规划内搬迁企业中,已有111户企业启动搬迁,67户企业的搬迁项目竣工,95户企业的老厂区实现关停。老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移动,而是实现了转型发展的大提升,在生产装备、工艺技术、产品档次、节能环保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预计这些搬迁企业全部投产后,每年总销售收入将比原来提高60%,而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排放将下降30%以上,能耗将减少15%以上。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的实施,使一大批科技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先后在工业产业聚集区落地,老企业搬迁腾出的土地,30%以上用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城市道路和绿地的建设,同时发展高端服务业、都市工业等产业,在实现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面对“僵尸企业”处置这一难点问题,我市分类实施、稳妥推进。2016年以来,青岛华通集团作为我市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平台、国企改革和产业发展平台,果断对134家“僵尸企业”进行处置,对有经营活动的93家企业进行“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让20多家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随着供给侧改革日益深化,我市去产能效果明显,去库存稳步推进,去杠杆效果良好,降成本初见成效,补短板成绩喜人,为我市发掘潜力点、找寻新动力开拓出一条新路。统计显示,2016年1-11月,全市产能过剩行业产品产量不断下降,11月份仅平板玻璃过剩产能就下降5.9%;商品房销售面积1604.9万平方米,增长39%,商品房销售额1463.1亿元,增长43.5%,有力地支撑了我市商品房库存的消化,商品房库存量连续9个月减少。2016年1-10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01%;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下降0.2元。当年,棚户区改造启动5.9万户,占年计划的98.8%;农村危房改造完成6000户,占年计划的100%。

    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制造业全面升级发展

    新增长,需要新动力。

    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特别是围绕先进制造业这一本土优势,全力实施“互联网+”、“海洋+”、“国际化+”、“标准化+”战略,使青岛制造业在实践“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先行一步,呈现服务化、蓝色化、国际化、智能化、集群化五大升级发展趋势,经济转型发展的本钱越积越厚。

    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近年来,我市壮大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微笑曲线两端的高增值收益。例如,海信传媒以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为驱动,2012年以来已累计发展智能终端用户数2800万,互联网电视用户2000万,位居行业第一位。海尔金控从根植于海尔生态的供应链金融实践,发展到重构产业生态圈金融实践,金控平台已为32类产业链的2.6万中小微企业、220万个人和家庭用户提供服务。

    制造业向蓝色化延展。我市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创建“海洋+”战略,建立“海洋+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新空间和新载体”。例如,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搭建了五大研发平台、四大技术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14000平方米的研发设施,申请10余项专利,获得20亿元风险投资跟进,形成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孵化、产业化完整产业链条;明月海藻集团从事海藻酸盐、功能糖醇、海洋生物等六大产业的研发与生产,海藻活性物质市场占有率稳居世界第一,带动海藻生物产业扩展成为千亿级健康产业。

    制造业向国际化迈进。在外需低迷、外贸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市企业加快“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开创国际化新局面。目前在我市,除了海尔、海信等较早“走出去”的企业外,还有即发、森麒麟、恒顺众昇、双星、澳柯玛等一大批“后起之秀”。以海尔为代表的国际化公司,成功实现研发、制造、销售“三位一体”的海外布局。

    制造业向智能化演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率先实施“互联网+”战略,推行生产智能改造、产品智能升级、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打造互联共享的产业生态,在家电、电子、机械、食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推行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在石化、化工、钢铁、医药推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在汽车机车、船舶海工、橡胶轮胎等离散制造行业建设数字化车间。例如,海尔建成24小时无灯智能工厂,红领建成酷特智能个性化生产车间,赛轮股份、森麒麟轮胎建成轮胎生产智能工厂,海信网络科技的智能交通系统、软控股份的轮胎生产管控一体化系统分别占全国份额的70%和60%。

    制造业向集群化演变。我市大力培育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截至目前,青岛动车小镇集聚了一批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以及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提供了全国60%以上的高速动车组产能,产业集群规模超过700亿元;即墨龙泉汽车产业城聚集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30余家,年产值约260亿元;一汽大众一期带动汽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近10个,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0亿元。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取得显著成效,十条千亿级产业链引领制造业迈向高端,互联网工业强势崛起,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业创新创客蔚然成风,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关口成功找到了着力点。”市经信委主任项阳青表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林 刚

    青岛重工:“转调”的优美舞步

    逆势而上,重汽集团青岛重工有限公司捧出漂亮数据。

    2016年,青岛重工生产车辆13640辆,同比增长31.55%;销售14013辆,同比增长38.88%;自营出口2253辆,同比增长27.94%;出口创汇11218万美元,同比增长4.81%,产销量、出口量、自营出口创汇等数据名列国内同行业前茅。

    “市场风云变幻,盛衰系于转调。去年以来,青岛重工生产经营能够企稳向好,超额完成当年目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按照供给侧改革的要求,时刻以市场和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进行工艺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用过硬的产品赢得市场。”青岛重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瑛波说。

    多年以来,青岛重工从未像去年这般“沉迷”于对需求变化、用户“口味”的研究。

    “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形势变化非常大,以往那种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的好日子没有了。需求萎缩和低端产品过剩的严酷现实,使我们必须在把握‘需求侧’、满足‘需求侧’上快人一步!”王瑛波感慨地说。

    自卸车是青岛重工的主要产品之一,2015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放缓、各项工程开工率偏低的影响,我国自卸车市场的下滑幅度可以用“惨烈”来形容。面对严峻形势,青岛重工紧盯市场需求,大胆做调整,迅速上设备,“转调”之间跳出了优美的舞步。

    近看国内各城市,远赴东南亚各国,青岛重工通过大量市场调研发现,轻量化自卸车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未来将引领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作出这一判断后,市场、研发、制造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迅速行动。

    为研制轻量化自卸车,青岛重工大胆引进国内同行业唯一一台2800吨冲压设备,去年5月安装调试后投入运行,到年底就生产轻量化自卸车600多台。“利用国内领先的设备和工艺,我们生产出来的轻量化自卸车新产品与普通同类产品相比,具有耐磨、高强度、质量高、外形美观等多项优点,而且制造成本降低25%,车辆行驶时耗能减少30%。这一新产品一经推出,在市场上反应强烈,产品销量比上年同期提高三倍以上。”青岛重工公司设备能源室主任张孟涛介绍。

    除了轻量化自卸车,青岛重工去年还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出城市智能渣土车、小方量轻量化搅拌车等一批新产品,特种高附加值产品在稳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先后完成七大系列、近20种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制。

    “这五年多来,我们围绕产品结构调整,陆续在新装备、新工艺上投入资金近亿元。今后,我们要将需求导向和调整升级进行到底。”王瑛波表示。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莫非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