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

新闻 社区 房产 汽车 财经 旅游 健康 教育 美食 婚嫁 打折 营销
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青岛新闻 > 正文

碑心石亲历者马承彬:34天才把巨石运到火车站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孙 飞 2017-03-28 13:39:58 字号:A- A+

    “我们村里就有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开采和运输的老人,你们快去找找看看!”连日来,本报“擦亮心中的丰碑”系列报道,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名搬运起重工的后人,从家中翻箱倒柜送来了珍贵的老照片——完成搬运任务后,42名青岛工人在北京的合影;更有此项任务参与者的后人表示要齐聚道路交通博物馆,回忆父辈们的丰功伟绩;崂山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提供信息,晓望村曾有50多名石匠前往北京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工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拥有一颗“青岛心”,还凝结着更多青岛人的无私付出……

    而我们寻找的见证人,也有了更为清晰的反馈——

    水清沟街道反馈信息,曾经去济南采购炸药并担任警戒任务的陈玉清老人就住在修水路,但因突发脑出血,如今已失去语言交流能力,不能接受采访。

    交运集团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道路交通博物馆馆长刘增平提供的一条线索最让记者兴奋。他告诉记者,交运集团几年前拍过一部纪录片,当时就想找亲身运送巨石的起重队成员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却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已不在人世。最终在纪录片中接受采访的,是当时担任起重队工会主席、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马承彬老人。道路交通博物馆开馆前后,马承彬曾分两次向博物馆捐赠了与碑心石采运有关的65件藏品。记者近日见到了88岁的马承彬老人。

碑心石亲历者马承彬:34天才把巨石运到火车站

  马承彬老人近照。(本人提供)

    耄耋之年的马承彬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尽管事情已过去了近64年,但回忆起那个骄阳似火、激情燃烧的夏天,老人仍如数家珍。为了给记者介绍滑运、滚运的原理,他还特意拿出纸和笔,画了两张一目了然的示意图。

    他说,自己当年只有24岁,而亲身参与运送碑心石料的工友,年龄在二十七八岁至四十五六岁之间,如今恐怕都已不在人世了。

    巨石上浇水检查有无裂纹

    “其实不光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济南英雄山烈士纪念碑、徐州淮海战役纪念碑以及南极长城科考站纪念碑等,都少不了浮山石的贡献。”自2000年起,被称作青岛“城市之肺”的浮山停止采石,矿坑被回填植树。在马承彬看来,对浮山进行绿化管理和生态保护非常有必要,也正是因此,已成为“绝版”的浮山石愈发显得珍贵。

    马承彬说,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当年在全国十几个省遍访名山大川,历时3个多月,经过反复的采样分析、比对,浮山石最终脱颖而出,“浮山石颜色素雅,石英多,云母少,抗压,耐酸碱和风化,由于稳定性好,所以百年之后也不会长‘石花’。”

    根据马承彬的回忆,为了开采硕大的碑心石料,料石厂特别派人持介绍信到济南一家化工厂进了两吨炸药。在确定要开采的巨石具体位置后,30多名经验丰富的石匠历时3个多月,围着它凿了一条“护城河”,并将里面灌满了水,巨石上面也浇了好几遍水,“主要是通过这个办法来检查石头有无裂纹,最怕的就是有水泡出现。当时观察了六天六夜,既没发现水泡,‘护城河’里的水位也没有降低,大家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碑心石料刚被开采出来时重300多吨,如何将这个庞然大物运至附近的料石厂加工是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巨石在十几米高的坡上,坡的倾斜度约有30度,而全青岛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也不过30吨级,何况起重机也走不了山路。“当时现场有20名起重工,30名装卸工和搬运工,大家齐心协力,利用千斤顶、绞磨、滑轮组等工具,以滑运的方式小心翼翼地把巨石运到了料石加工厂,仅把巨石运下山就花了一个礼拜时间。”马承彬介绍道,“由于巨石的底面也需要加工,工人们必须给它来个180度的大翻身,这个高难度工程耗费了大家很多体力和精力。”

    晚上都是就地搭帐篷休息

    经过在料石厂的加工,碑心石料的重量大幅减轻。马承彬回忆,之前的20名起重工只需留下12人就足够了,“剩下的8人都不愿意离开,因为大家都想亲手把巨石运到天安门广场,觉得这是无比光荣的事。何况在接受这项任务前,每个人都参加了半个多月的培训,就干一个礼拜肯定不甘心。”

    与之前采用滑运不同,运往火车站的这段路程要以滚运的方式完成。此时,一辆美国人在解放前留下的推土机派上了用场。为了防止巨石折断,它的下面要铺上厚厚的钢板,钢板下是枕木,枕木下是托木,最下面则是固定器。鉴于托木必须是结实耐磨的大木材,我市特意到五莲县去购买柿子树,当地政府听说买树是为了运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料,无论如何都不肯收钱,最后无偿赠送了四棵百年老柿树,每棵树的树干直径都在40厘米以上。

    马承彬说,除了起重组,负责运送巨石的还有搬运起重工具小组、锚点组、生活组,以及一个防止少数敌对分子搞破坏的警卫排。其中锚点组的工作是沿途挖三米多长、半米多宽、一米多深的坑,用以固定巨大的滑轮。由于滑轮覆盖的距离有限,基本上每隔四五十米,锚点组就要挖一个深坑,“那时候一天也就是走四五百米,所以用了34天才把巨石运到火车站。”

    马承彬说,在运送巨石的过程中,所有工作人员都不回家,“晚上就地搭帐篷休息,哪怕帐篷正好搭在家门口,也不能回去,这有点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意思了。”

    巨石被运送至延安路时,马承彬特别组织了一支由100多人组成的锣鼓队慰问工友们,“当天正好是礼拜集,现场锣鼓喧天,近千名群众围在那里加油鼓劲,大家备受鼓舞。”

    在纪念碑前伫立抚今追昔

    马承彬的回忆中还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时青岛到北京的火车,需要在德州换火车头。不料在换火车头时,司机没控制好速度和力度,车厢被撞出了10多米远,巨石也碰到了车厢内部,发出一声巨响。所有人都紧张起来,生怕巨石出现问题导致功亏一篑。如何判断巨石是否受损?还是老办法,用水龙头将它浇个透。第二天一检查,巨石毫发无损,大家这才放心地继续踏上征程。

碑心石亲历者马承彬:34天才把巨石运到火车站

  完成碑心石搬运任务后,42名工人在北京合影留念

    1953年10月13日,运送碑心石料的专列安全抵达北京永定门车站,朱德总司令的身影出现在欢迎人群中。马承彬听前往北京的工友们说,大家当时非常激动,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着“朱总司令,朱总司令”。

    中央有关部门为青岛的工人们举行了庆功大会,还特设晚宴犒劳大家。离京前,每名工人都得到了一件紫红色的绒衣、一件白色背心、一枚方形纪念章,上面均印有“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字样,大家爱不释手。中央有关部门还特别给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发了2000元奖金,这些奖金被平均发放给12名进京的起重工和队长姜法尧、副队长杨世森。

    马承彬说,那可不是小数目,当时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不过才三四十元,“一个月交十块钱,就能一天三顿饭都在队里吃。不过大家更在乎的,是为人民英雄、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1980年马承彬到北京公干时,曾特意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年过半百的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满眼都是自己24岁时的影子和工友们热火朝天工作时的场景。以37.94米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为背景,马承彬留下了一张照片。

    马承彬说,1953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还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所以运送100多吨的碑心石料是个需要多部门联动的浩大工程,大伙群策群力,历尽艰辛,终于将碑心石圆满地运送到了北京。(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孙飞)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朗拿度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